年,日本推出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一计划明确提出日本要在今后的50年内,争取拿下30个诺贝尔奖。计划一出,整个世界都认为日本疯了,50年30个诺贝尔奖,平均不到2年就要拿一个诺贝尔奖,就是连诺贝尔奖第一大户美国都不敢如此口出狂言,日本的自信来自哪里?
现在,距离日本发布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已经过去了18年,在这18年里,日本人拿了19个诺贝尔奖,平均一年一个。当初笑话日本人疯了的人现在都哑口无言,日本用铁一般的事实狠狠打了那些耻笑日本的那些人的嘴脸。
18年19个诺贝尔奖,日本人究竟做了什么,怎么进入新世纪后,日本人的科技就突然开了挂?
日本在科技领域的投入
年,日本被美国逼迫签订广场协议,日本经济大幅下滑,之后的20年被日本认为是失去的20年。但日本在这经济不景气的20年内,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降反升。从—年,日本这10年的科研经费,占到了该国GDP的3%,这一比例已经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科技大国。其中,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高达3.8%,位列全球第一。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年,日本取得甲午战争胜利,日本从我们这里获得了战争赔款2万万两白银,日本从中拿出万日元成立了教育基金,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整整领先了我们近一百年。得益于这笔基金,日本在2年后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97%,6年后,日本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视上,日本教授的收入非常高,据统计,日本教授的平均工资为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7万)。这只是基本工资,另外日本很多企业在各个院校设立了“朝日奖”“日本国际奖”“花王奖”等各种科学奖项,如果能够获得这些奖项,日本教授将得到一大笔科研经费。
日本在年通过了一个《日本学士院法》(日本学士院类似于我们的两院),该法案规定,日本院士除了享受在学校领取的教授工资外,还享受政府津贴,每年日本政府都要拿出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多万)为这些院士发放津贴。
日本人对科学的痴迷程度
很多日本科学家都是一辈子只从事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大隅良典,为了这个奖项整整等待了二十五年,他曾经独处于一个巴掌大的小实验内呆了长达九年之久,这九年期间他埋头钻研、不问世事,世人更是无人问津。今年获得诺贝尔物化学奖的吉野彰,大学毕业后进入旭化成工作至今,一生只服务于一家公司。
对学术的根本态度是我们与日本最大的差距,很多人问为什么日本人能出大家,而我们不能。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研究学术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日本人研究学术是因为对本专业的痴迷和狂热,这就是最高端的差距。一个人如果只是出于职业目的而研究学术,他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但绝对不会成为行业的大家。只有放下内心的功利和浮躁,醉心于学术,才能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如何才能做到对学术的痴迷,动力来自哪里?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原始动力“”兴趣“”。
年诺贝尔奖得主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他说: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
年诺贝尔奖得主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里面他的父母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父母从不强迫他学习,他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与玩伴在大自然中度过的。”
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籍其实并不复杂。
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大自然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日月星辰的运转,这既然天文学也是物理学,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未来肯定就会喜欢物理学。还有花花草草,正所谓,一花一世界,全世界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更不用说具体的植物细胞等等。因此,在日本,每一个小孩都有两样工具,一个是地球仪,一个是显微镜。一个代表着宏观世界,一个代表着微观世界。
相比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其实更加美丽,细小的沙子,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绒毛,这些在显微镜下就如一个新的世界。下面这几张图片就展示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是多么的美丽。
因为普通的显微镜由于比较大,不好携带,户外使用很不方便。日本的名企肯高公司发明了一种便携式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只有一个手掌般大小,非常轻便,可以在户外使用。这次社里统一批量采购回来。一般每个月只采购一次,一次一万多件,现在在后台已经预定了件,仅剩件,如果买不上就只能等待下个月了。
原价是,现在团购价是,另外,双十一活动期间,我们还准备了多张减30的优惠券,实际到手,双十一后立马涨价。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非常合适,关键是孩子通过这个收获对科学的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购物卡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bq/1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