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就让笔者不禁想起了40年前日本的遭遇,在40年前,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不仅仅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产业,同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领导者,甚至导致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整体陷入亏损之中。
早在年,亲华的前任日本首相就在公开采访中提示过中国,警惕美国再一次将当年签订《广场协议》的手段用在中国身上,年的一纸协议,终止了日本的黄金10年,整整34年过去了,日本都无法回归曾经的辉煌。
美国是怎么做到的?首先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本土的产业是所有参战国中保存最完整的,同时大量的高端人才或被俘虏或逃难,使得大量的人才集中在美国。之后没多久,影响接下来数十年科技发展的晶体管就诞生了,晶体管的诞生意义有多重大,我想就不需要笔者重复叙述了,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就是晶体管。
晶体管被发明后,率先应用在了计算机领域,当时的索尼集团创始人盛田昭夫前往美国出差,了解到了晶体管这项技术,与美国人不同,盛田昭夫首先想到的却是收音机。他将晶体管带回国内,并将其用在了收音机内,使得收音机的质量与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一举奠定了索尼在收音机领域的霸主地位,随后其它日本企业纷纷仿造,数年之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收音机制造与出口国,每年销量达到数千万台。
年,集成电路诞生,人类在电子计算机的研发上又进了一步,2年后,日本的工程师也制造出了集成电路,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日本的集成电路虽然性能略逊于美国,但是依然快速的抢占了市场。掌握了市场的日本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逐渐获得了能够媲美美国集成电路的产品,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集成电路已经占据了全世界70%以上的市场,日本与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由此带来的利润让日本人一度花钱如流水,甚至号称要用钱将整个美国买下来。
为了限制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美国通过《反倾销》法案,开始禁止国内企业向日本提供核心零件,导致日本卡西欧公司的市场份额大跌,这个操作是不是很相似?没错,年的时候,美国就是这么如法炮制中兴的。面对美国的制裁,日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不卖就不卖,我自己造的”做法,由政府出面,集合国内的主要高科技企业,共同成立一连串的研发项目,研发资金高达亿日元,并且要求国内生产企业优先采购国产硬件。
经过数年的研发+市场保护的联合发展,最终日本在芯片领域发展到了足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地步,甚至日本的芯片良品率反超过了美国,重新回到了半导体行业的霸主地位。但是,美国显然不愿意就此罢休,在第一次出招无法阻挡日本后,美国此时也认识到了电子与芯片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针对日本的诉讼,并且提起了著名的“条款”。
“条款”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如果美国认为某个国家存在不合理的贸易行为是,就可以单方面的发起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单方面的制裁,这个条款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并且已经多次使用在中国身上。调查的首次受害者就是日本,调查的过程中,美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指责日本操控芯片价格,恶意打压美国企业,以此为由要求日本坐到谈判桌上。
最终,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广场协议》,将日本人民辛苦数十年得来的利润,全部拱手让给了美国,在协议中有着这样几个要求:一、日本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要保留成本记录,制定公平价格,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只能等于或者高于公平价格;二、美国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随后美国还多次希望签署更多的协议,但是均被日本拒绝,但是,《广场协议》的影响已经扩散到了全世界,日本出口量大减,日元价值暴跌,国内经济陷入瘫痪,失去了科技领先的优势。
有人说,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实际上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中国与日本是存在着根本差别的,首先当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其本土依然保有大量的美国驻军,其本身的国土安全就在美国人的手上。其次,当时欧洲面临着苏联的威胁,需要美国为其对抗苏联,只能全力支持美国的一切行为,以至于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一个盟友。而今天的中国则不同,世界格局的改变,给了我们更多的腾挪空间,而且中国本身的市场就是日本的数倍,有着更强的抗封锁能力,所以,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有所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jz/1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