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术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文
姜浩峰
李泽厚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今天(11月3日)上午7时去世,享年91岁。李泽厚最先发出消息的是他的学生赵士林。“哲人其萎,沉痛告之”,这句悼念之词被迅速截屏转发,一时间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屏。“我的第一本美学书,看得很激动!”“我大一时读过这本书!”“确实影响过我!”“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李泽厚功不可没!”“人的一生有时辰,美的历程无尽头……”这些简单却又发自内心的评价,看上去是因李泽厚先生的故去而做的怀念之词,读来却令人感觉是在怀念一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图书馆,等候入馆的人群。图:看看新闻也许年轻一些的人,没有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读书热,但十多年前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听到易中天讲起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那种散文的、美文学的、充满智慧的、流畅的、行云流水般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有的人也会对上世纪80年代充满好奇。李泽厚著《美的历程》《美的历程》对易中天的影响可谓深远。他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说,读这本书,让他感觉到豁然开朗。豁然开朗之处,倒不仅仅是书中按照中国历史顺序,描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更在于那些行文之法。“当时给我的触动就是———原来学问还可以这样做。”易中天如此感慨。“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上述都是易中天对《美的历程》的评价。现在年近七旬到年过七旬的那一辈人中,喜爱《美的历程》者,许多人是因为经历了无书可读的年代,当捧读起这么一本散文化行文的学术著作,就特别有新鲜感——如饮清泉,如品佳酿。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图:新华社资料照片十多年前,曾经有一篇报道,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风靡一时之际,在北京大学有如此场景——“李泽厚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座谈,然后在学校食堂就餐,成千上万的孩子发现了他,纷纷围拢过来。人们说,李泽厚让整个北京大学‘万人空巷’,食堂成了北京大学最拥挤的课堂。”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个书摊上,一位自费生在用食堂菜票“买书”。图:新华社资料照片很难想象这部书当年的影响有多大。年,美国《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是这么评价李泽厚的——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奇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观察吸引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他所发展的精致复杂、范围宽广的美学理论持续地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bq/1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