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当时代在变,你的人生应该如何思考


时代变化非常快,而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

变局篇

当今的中国和世界,表面上看繁荣昌明,实则在经济、文化乃至文明上已是暗潮涌动。

1、中美关系的大变局:

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按体量可分为两个半,美国算一个,欧盟+日本算一个,中国算半个。

欧盟+日本产业结构务实、科技实力领先、高税收高福利,但在行政能力上,欧盟松散且各国议会体制抑制国家冲动,而日本在黄金时期被美国打倒后如今已是老人与宅的国度。年,欧盟GDP是18.7万亿美元,日本是5万亿美元,经济是美国1.15倍,人口是美国1.9倍。

“民主看欧洲,自由看美国”,欧洲拥有最完善的党派和议会制度,而美国拥有最坚定、最开放、最活力的资本主义。美国低税收低福利,两者相辅相成,都源于新教徒重赚钱轻享受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强韧的牛仔精神。

至于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年加入WTO后,GDP从11万亿到年的82万亿,16年间翻了7.5倍,更是比年翻了倍。但别骄傲,按购买力平价算,则年只比年增长4.2倍,GDP为12.7万亿,年均增长9.4%。

那么中国与美国比较处于什么地位呢?拿GDP说,根据美国商务部相关数据整理,按购买力平价,美国年GDP是2.56万亿美元,是年的1.35倍,年均1.9%。2.56万亿美元合17.6万亿人民币。如果中美分别以6.5%和1.8%增速发展,中国追上美国需要7年。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实业回归的影响,欧盟和日本的态度;二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各国生产力的影响;三是目前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即使中国不降速、美国不提速人均达到美国一半也要23年。

在高科技领域,援引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中美技术水平评估》,在10大领域项技术上,%达到美国年水平需32.5年,达到81%的水平需11年。例如,电子信息通信要年追上,航空航天要年,纳米材料要年。上述时间估算并非无可争议,但中国在项技术上基本处于三流水平无可争议。

面对体量和科技远超、领导西方世界、拥有全球铸币权的美国,中美关系巨变对中国的国运影响巨大!

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已经是中国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关系。官方的破解之道是两国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具体怎么实现呢?如何让美国放弃既得利益,实际是拿什么利益去交换的问题。可以拿什么利益交换,实际又是关于改革气魄的问题。

目前的局面是,美国有亿美元进口、可观的在华利益(年美国在华企业赚亿美元),仅在华企业就提供万人的饭碗(90年代下岗潮万人),中国则是美国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进口国、影响相当比重美国日消品的价格(美国中产阶级受全球化影响,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仅美元,20年年均增长仅0.6%,年均通胀2%)。然而,双方筹码又并不平衡。美国搞得是中低端产业回归、高科技封锁,有短痛但能防止长痛,而且美国可利用全球铸币权转嫁成本。而中国,高科技链条不完整,民营经济举步维艰,外贸和外企提供海量饭碗,各项改革箭在弦上。说白了,美国影响中国人的饭票,中国影响美国人的选票,代价不同,但利益上相互牵制。

这世界变化很快,技术进步将塑造超越想象的未来,但在70、80后退休前,中美关系最大的风险在于意识形态,冷战思维要不得!

2、自动化替代的大变局:

“这有点儿像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的情景,当时有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只是我们可能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摘自《今日简史》

麦肯锡在年发布的《自动化、就业和生产力》中,基于现有技术水平评估了美国多种职业所包含的多项工作内容的自动化潜力,并将分析范围扩大至全球。分析工作庞杂,简而言之,工作内容被分成7大类,管理、专业知识、沟通的可替代性弱,难以预测的体力劳动的可替代性中等,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可预测的体力劳动的可替代性强。得出的结论是,不足5%的职业可完全淘汰,但高达62%的职业有超过三成工作内容可被自动化,而可被五成自动化的职业是42%。

根据预测,到年,全球50%的工作内容会被自动化,将波及12亿雇员、涉及14.6万亿美元薪资。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受影响最大,中国将有3.95亿雇员被波及(年中国全部就业人员7.76亿)。此时间节点的误差是前后20年。

必然有人不以为然,几十年后也不过5%的职业消失,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想想就令人激动,这又算得了什么大变局呢?

这可以理解,宏大叙事往往难于触动人心,那么换个角度谈谈个人。麦肯锡的预测是基于现有职业,但实际过程不可能是各个职业在那里不断做减法,随着失去旧工作内容,职业体系肯定会重新整合,旧职业会被新职业淘汰。而且自动化替代有方向性,新职业会趋向精英化,不断对求职者提出新挑战。自动化替代不是一蹴而就,职业整合也就不是一蹴而就,年轻人在职场多换几次工作未必是坏事,但年过半百还要反复与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恐怕只能感到颠沛流离的苍凉了。

面对这样的未来,70、80后的心态能否不崩?

目前,自动化替代已经开始,低端到富士康宣称5-10年内用机器人取代80%工人,高端到高盛纽约总部的股票交易员从年的名减少到3名、德勤与KiraSystems合作代替人类阅读合同和文件、Eurekahedge调查发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对冲基金表现优于人类。

至于这场替代的终点,《今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给出了极为悲观的判断,人类的身体能力已经被机器替代,随着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融合,人的认知能力(学习、分析、沟通等)也终将被机器胜过,人类却并没有第三种能力胜过机器。

简单总结,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的观点是认命,避免工作消失是最没有吸引力也最无法达成的对策,因为这意味着放弃自动化的巨大红利,积极的解决之道或许是政府担起责任。例如推行全民基本收入保障,政府向自动化时代的产业巨头征税,作为全民的慷慨津贴,抑或将家务、社交这些对社会有益却不被承认的劳动也定义为工作提供报酬,再或者政府提供全民基本服务而非直接发钱。这样的设想很超前,且前提是这个国家足够富裕,可大多数国家都不够富裕,所以这设想远水不解近渴。

现实的情况是,自动化替代是长期的渐进过程,社会救济会精打细算。初期、中期被淘汰的人大概率会被赶进劳务市场继续受折磨,榨干最后的剥削价值,而非拿着津贴享清福。

除了对个人职业生涯,自动化替代还会对世界产生两个深刻影响,一是各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二是阶层固化。据麦肯锡预测,至年自动化将提升包括中国在内全球20大经济体的生产力水平,并缩小彼此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可能会不复存在。

社会阶层的固化,源于“无用阶层”(《今日简史》语)的日益庞大。如果某个行业在10年间迅速兴衰,就无法建立成熟的福利制度;如果某人每10年换个行当,无异于职场自杀。但在自动化替代时代,旧职业不断消失,新职业挤破头,就像不停从一条沉船跳去另一条沉船,这时谁还敢讲条件?即便如此,新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终会对绝大多数人关闭。年复一年收入相对停滞甚至萎缩,阶层便再难翻身。

3、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变局: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有个基本特征,增速在10%以上所有行业和企业都会有利润,一旦增速低于8%很不少行业和企业出现亏损。如今,高增速不可持续,必须转为向质量要效益,围绕的是行业内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服务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竞争。正如狄更斯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青春、创新、科技、大国重器……各种朝气蓬勃的时代符号中,却没有年届不惑的位置。

面对这个生产要素急转的时代,70、80后多年积累的经验、资历和人脉失去用武之地。而每年千万高校毕业生、在中被榨干健康的和、日新月异的时尚和业态、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一切都让人感到自己的老去。

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下,5年内,或许我辈中的很多人就已经沦为“无用阶层”了。退休很遥远,职场已飘摇,物价年年新,存款负利率,未来何所依?

反思篇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去动物园,在爬行馆看到一只乌龟,鱼缸那么小,水又很满,乌龟在里面发狂般的游上游下、游上游下,一瞬间我竟脊背发凉,乌龟不会注意到外面的世界,它的世界就是无边无际的水,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没有日夜,只能日复一日的狂游,直到力竭而亡,这是怎样的活地狱,这样的生命何其残酷!当时我只是想,哪怕在鱼缸里放个板子,乌龟的生命就会像样得多吧!

太多的人生,如同那个鱼缸,日复一日,只能你自己去搭建一片港湾!近几年出现一个刺耳名词——中年油腻男。引发很多人共鸣的同时,却也给广大人到中年人群敲响了警钟,中年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自己。这个“放弃”不是指事业,而是对自己的珍惜。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蒋方舟语)。对年轻近乎变态的推崇是中日韩三国的通病。日本迷恋正太萝莉、中国迷恋小鲜肉、欧美主流却推崇成熟个性的肌肉大叔。为何在西方集力量、老练、人格魅力于一身的中年,在儒教三国却成油腻甚至猥琐的代表?究其原因,或许源于儒教传统重“责任”、西方传统重“内心”。“内心”可以无限丰富,“责任”则易迷失自我,沦为工作家庭等社会规则的奴隶。“责任”演绎到了极致,就是很多日本中年文员的遭遇,加班加点半辈子,家人面前如空气,变成了一部提款机。

正是中年群体的自我迷失导致正面的中年文化之不存,中年油腻男就这么产生了。

很多人感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事实上这不是年龄引发的问题。年轻时不懂得自我管理,搞出一身毛病,到了机能退化的年龄阶段,疲态和各种问题便开始显现。郭富城53岁,张丰毅62岁,周润发64岁,闫妮48岁……看看人家的体格。生理巅峰已过,需要科学的运动和保养,仅此而已。

中年本应是金秋时节!有很多人拥有大多数人向往的工作与金钱,却除了操心孩子、老人,生活寡淡无味,甚至自身早早苍老。中年的稳重踏实应该来自修养和智慧、来自饱满精彩的情趣和阅历,而非来自迷失、自我的颓废,年轻开放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人届不惑,前半生为学业、为家庭、为孩子,后半生不妨多一些家人陪伴、多一些自我实现。

人到中年,愿意也罢不愿也罢,舞台让给年轻人,人生重心多往生活上靠,这是社会的态度,也是个体身心的需要。只是,有些人有力无心,更多人有心无力。古人云“君子知天命,顺势而为”。一个人能否过上有趣、有益、健康的生活?完全在于个人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力无心的好办,自己想通了做到便是,有心无力的多为经济所限,这就要认真筹划了。如何筹划呢?中年后收入停滞甚至下降是普遍规律,何况三大变局叠加之际,靠工作吃饭的日子大概率会越过越紧,只有财产性收入(投资)才能让时代替你挣钱,让你有空闲和财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无论有心无力型,还是有力无心型,都有必要增加财产性收入,毕竟哪怕自己够用,谁不想趁还能赚钱多给后代留些呢?

投资篇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这是中信建投前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的生前留下的箴言。周金涛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财富积累,不是个人多大本事决定的,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的时间给你的机会。按著名的涛动周期论的建议,70、80后一生有三次发财机会,年,年,年,如果赶上年买股票、房子,已经是成功的人生,如果赶上年,还能混个中产阶级。年,按周金涛的预测是中国房地产20年一循环的周期低点,本周期始于年,15年上行,5年下行。

尽管周金涛的各种预测出奇准确,也不妨换个角度多审视一下。

“美林时钟”,美林证券年提出,通过分析GDP与CPI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是复苏期、过热期、滞涨期、衰退期的顺序循环,并提出各阶段下债券、现金(不是放兜里,是投货币市场)、股票、大宗商品的配置优先顺序,以实现收益最优。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用美林时钟理论对中国年至年的经济进行了推演,研究结论是基本适用于中国。

个人总结一下任泽平研究的中国特色美林时钟:一是配置原则适用;二是四阶段间不遵循顺序循环、跳跃。三是各阶段时长毫无规律。四是政府一直在使劲,哪怕“滞胀”,实在拉不动才会一松手到“衰退”,然后马上又使劲往上拉,因此,“滞胀”后不是”过热“就是”衰退“,“衰退”后不是“过热”就是“复苏”。五是分析指标用GDP产出缺口比GDP准确得多。

别误会,以上不是在阐述什么窍门儿,而是展示一下在中国投资有多不易。首先,GDP产出缺口需要非常专业的数据和算法,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其次,统计有延迟,得到的GDP产出缺口和CPI是过去的,而中国美林既不按顺序循环、阶段时长也无规律,因此,无从据此推断当前是什么阶段、后面是什么阶段。这哪里是什么美林时钟,简直是半人马座α星的三恒星系统(《三体》中的设定),永远无法预测其轨迹!

正因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林时钟在中国是失效的,中看不中用!但任泽平的研究也不是毫无实用性,至少证明了在中国只有踏准美林时钟才能发财,而任何单一投资都是坑爹。任泽平对年1月至年12月进行了推演,美林时钟组合配置的累计收益率为.3%,年化19.2%,而单纯配置下,债券70.98%,股票.44%,大宗商品-13.39%,现金36.53%。单纯配置下累计收益率最高的股票也不过年化6.3%,说好的长期持有价值投资呢?这不是坑爹嘛!

当然,肯定有人要说谁谁炒股赚了多少多少。民间有句话,中国股民80%亏钱、10%持平、10%赚钱。国际上也不止一个实验证明,处心积虑选股与闭着眼睛选股的收益相差无几。这绝非反智,从利弗莫尔的大周期波动,到江恩的小周期波动,从格雷厄姆的低价烟蒂股,费雪的科技股+集中持股,到彼得林奇的非主流消费股+分散持股,一个世纪间各家理论都曾叱诧风云,也都在世界变化中吃过瘪,只因胜败是策略与环境的互动,环境中充满黑天鹅和灰犀牛。国际股坛大佬们尚且要看运气,平头百姓跟赌还能有多大区别呢?如今投资早已进化为资产跨界配置,而美林时钟与达里奥90年代提出的配置原则如出一辙,可说是目前的终极投资策略。“小赌怡情,大赌伤身”,非要炒股也可以,指望发家致富还是悠着点儿吧!

一圈儿下来,话题又回到买房上,因为投资只剩下买房这个选项,也算与周金涛的建议殊途同归。

不过且慢,在探讨买房前有必要理性分析一下中国房价崩溃论。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房价将崩溃的言论很流行,其中最热衷的是拿日本年后房价暴跌做样板,试图以日本房价暴涨后暴跌的历史印证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向。其实,日本房价暴涨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衍生,却被故意解读成日本房价过高导致日本经济崩溃,这是本末倒置。

首先,原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朱振鑫认为,从人均实际国际元GDP、产能过剩与GDP增速降档、人口红利消失等情况看,当前中国经济与年的日本经济更相似,而不是年。

其次,从年到年,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是1年的广场协议,1年后日元以年均5%升值,大量热钱涌入日本市场,股价和地价分别以30%和15%的年增速上涨,而同期日本名义GDP年均才5%左右。到年,泡沫经济迎来最高峰,投机者欲望减弱,股票和地价开始显露疲态。为抑制金融风险,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担保贷款进行总量控制。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及崩溃,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国策严重受制于美国,只能眼睁睁被捧杀,而崩溃后银行信贷收缩、实体经济外迁决定了崩溃一发不可收拾。反观当前中国,汇率自主、政府对经济强控制力、土地供给由政府管控(日本土地私有)、城镇化红利(年城镇化率不到60%)等,完全不具备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的条件。

实际上,即使不算1年后日本房价的暴涨,从年到年(日本城镇化率在年达到72%后几乎停滞),日本六大都市土地价格也涨了4.5倍,年增11.3%,扣除通胀也有1.9倍,年增4.7%。因此,拿日本对比中国的结果非但不是中国房价崩溃,反而是中国房价将长期较快上涨!

接下来开始探讨买房

首先要明确一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是可以投资。

把一座城市看作一个企业,在城市拥有房产,就相当于拥有企业股票,企业业绩好股票会上涨,城市发展好房产会升值。但房产与股票又有明显的不同,一是股票无差别,房产的地段和品质却会影响价格,二是企业估值往往剧烈波动,大城市则通常平稳向上,房价长期趋势通常一路上涨。所以,买房与价值投资股票本质上是一个思路,看准价值长期持有,后者看好的是企业发展,前者看好的是城市发展,而买房远比炒股更加安全、收益更加稳定、还能利用杠杆(房贷)。

投资楼市的常识网上早已泛滥,不再赘述,这里只探讨当前投资楼市的重大机遇。“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低吸高抛是一切投资的基本原则。从低吸高抛的角度,目前的楼市有二大机遇,一是房价收入比低估的机遇,二是城市建设中结构性洼地的机遇。

衡量楼市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是房价收入比,流行的说法是大多数中国大城市(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高到离谱,毫无投资价值,其实这是误解。

首先,房价收入比上中国大城市与西方大城市的差距不大。据Numbeo的统计,年全球个主要城市中,国人耳熟能详西方大城市都集中在9.5-21这个区间,21以上的有18个且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易居研究院对年全国50个城市的统计中,超过21的大城市只有北上深和厦门,低于9.5的大城市有4个,其余大城市都在9.5-21之间。

其次,西方大城市早已发展成熟,发展红利已很有限,中国大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软硬件的快速升级、民众收入的快速提高必然要体现在对未来房价的预期上,理论上房价收入比理应更高。举个例子,还不考虑城市和地段的发展红利,仅考虑收入增加,假设现在房价收入比是10,如果房价不变、收入年增8%(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5年超过8%),5年后房价收入比就降至不到7,现在高估到15才是5年后的10。所以,如果基于西方大城市的标准上调50%,目前中国大城市的合理房价收入比应该是14-31,大城市中只有11个达标,超标的只有深圳。

如此看来,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非但不高,甚至大多是被低估的,这是机遇之一。

再看第二个机遇。中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会推动大片新区域的开发,这些新区域通常有二大优势,一是往往以低密宜居吸引人买房,二是由于不被主流观念认可一般价格较低,可能别处高层的价这里能买洋房。这种区域如果政府的定位比较高,规划比较实锤甚至开始落地,可以毫不犹豫投资。因为5-10年这种区域就会成为繁华市区,房价会补涨上来,与别的成熟区域看齐甚至超越,这是一重溢价。随着区域逐渐成熟,后面新开发的楼盘在容积率、地段等方面难免有差距(前期赚人气,后期赚利润,这是区域开发的基本套路),先期开发的楼盘在低密宜居、住宅品质上会愈发显出高级,成为区域标杆,标杆楼盘的特征是卖得贵且卖得快,这是又一重溢价。双重溢价,哪怕城市整体房价不涨,也已经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目前,一线城市核心城区大多已开发殆尽,进入存量房市场,而二线城市(尤其强二线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期,房价收入比不高、不乏新区域,二大机遇富集。按涛动周期论年是房价的低点,错过就只能20年后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zb/12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