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广场 > 人民广场历史 > 晨报往事南席镇,因这一传说而得名
当前位置: 人民广场 > 人民广场历史 > 晨报往事南席镇,因这一传说而得名
位于长葛市最东部的南席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它因在历史上处于长葛、鄢陵、尉氏、许昌接合部,素有“鸡鸣闻四县”之称。东汉时期曹操在此屯兵,所收千万斤谷物都在曹碾头村碾成小米,以供各地驻军食用。南席镇在行政管辖、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变化?今天的南席镇又会有怎样的发展?
“中州名镇”,因南席王传说得名
南席王雕像
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一。因头天晚上的一场雪,莲城白茫茫一片,气温骤降,路面湿滑。当天上午,记者驾车从市区魏武大道一路向北,小心翼翼行驶,行至长葛市长社路(长葛人称一号路),再向东直行30余公里,过老城镇、石象镇等,就到了南席镇。
镇区内主街宽阔,两边是统一徽派建筑的门面房,古色古香。在镇政府以西不远处路南,是一处南北长近米、东西宽近米的南席文化怡园广场,广场两侧坐落着两座仿古钟楼、鼓楼,正中间是一座高近10米的南席王雕像。
“南席镇是历史名镇,因西周文王第七十三子南席王死后葬于此的传说而得名。”在南席镇政府工作了20多年的原宣传干事王伟强介绍。
南席王名晋叔坤,生卒年月不详,相传西周文王有百子,其中第七十三子晋叔坤被文王册封为东鲁侯。有一年,晋叔坤前往山东赴任途经当地。他看到此处河流环绕,绿树成荫,河面舟筏竞发,民风淳朴,街头商贾云集,十分繁华,便被这里的风情所吸引,遂在此定居,不再东去。
当地民众十分拥戴晋叔坤,积极为他种粮纳贡。他时常为民众减少贡税,施行仁政。此后,他被封为南席王,死后葬于此。在该镇西街社区原有一座席王墓,俗称席王冢,高5米,墓地占地平方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葛市的文物部门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发现墓里有铜镜、宝剑等文物,遂确定该墓为南席王墓。”王伟强介绍。
南席王在此生活期间,一直效法其父周文王的施政方法,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积极发展生产。他尤其注重河道治理。流经此地的双洎河河床较高,且曲折蜿蜒,经常泛滥。他组织人力、物力大力整修,疏浚河道,使百姓多年免遭水害,颇受民众称赞,当地社会人口也迅速增长,田地不断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晋叔坤的恩德,将他的居住地命名为南席,建村设镇。
南席镇位于长葛市最东端的许昌、鄢陵、尉氏、长葛接合部,素有“鸡鸣闻四县”之称。古老的双洎河和汶河自西向东蜿蜒穿过镇区。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商贸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古为水陆码头和交通要塞,为粮、油、煤、药等商品的集散地,是辐射周边四县的交通重镇和商贸中心,有着“走南席,向许田,十八里路五女店”之美誉。南席小磨香油和南席豆腐远近驰名。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国期间,这里有旅店、钱庄、药店、煤店、布店、油坊、饭店等大大小小商号上百家,其中全盛和粮行、华昌粮行各有店房30多间,年交易量很大。
每逢农历三月古庙会,周边百姓纷纷前来走亲访友、游玩。古庙会从农历三月初九持续到农历三月十二,会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这里的集贸市场更加繁荣兴旺,被誉为长葛市的“东方明珠”。当天,记者在南席镇政府对面的长兴街上看到,两边的门面房南为三层,北为两层,均为马头墙徽派建筑,各门店悬挂有黑底金字的招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年,南席镇还建成商贸城,新增摊位个,新建临街房多间,年交易额上亿元。年,该镇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其中,游罕村、山郭村、曹碾头、古城村等村庄历史悠久,流传着不少故事和传说。据《长葛县志》记载:“公元前年至公元25年,南席属颍川郡许县管辖。”公元前59年,长葛的南席、古桥两镇属新汲县管辖,南席为新汲县老县城所在地,县址在今南席镇西古城村一带。南席旧制隶属开封市洧川县。年8月,洧川县被撤销,辖地并入,后并入长葛县。南席归长葛市辖镇。年建南席公社,年改乡,年建镇。
王伟强介绍,民国时期,双洎河是一条通航河流,南席镇是河上的重要码头之一,中型平底木船由此可达新郑县南关,向下游经贾鲁河入沙颍河可达界首,进入安徽境内航行。
如今的南席镇以双洎河为界,河北岸区域属开封市尉氏县,河南岸归长葛管辖。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双洎河大桥,桥头有多家商铺,一些群众正在店内取暖、闲聊。一个姓许的村民讲,原来的南席码头就在桥头以东。小时候,他听老年人讲,原来南席的古会就在桥头,百货、骡马、大车、手工业品应有尽有,还有说书的、唱坠子的艺人,以及玩马戏和唱梆子、曲剧、越调等的艺人。
年,南席镇和尉氏县蔡庄镇共同投资余万元,建成了南席双洎河大桥,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记者当天看到,因年久失修,桥栏杆以下部分水泥脱落,露出钢筋,桥头也设置了路障,防止大型货车驶入。
经人指引,记者看到大桥西侧不远处的水面上,存有一条四五米宽的老桥,为水泥预制板结构。“原来的老桥只能过行人和架子车,一下大雨,河水上涨,水就会没过桥面。”王伟强说,洧川县与长葛县在年合并后,如今的双洎河桥南岸还有多人属于尉氏县蔡庄镇刘拐村的户籍,他们在桥南的土地还有多亩。
年8月,毛泽东主席本来准备在长葛视察后再去开封,因为8月2日的暴雨,双洎河的桥被水冲毁,未能成行。
耕读传家,小村庄人才辈出
如今,山郭村四周的寨河河沟仍依稀可见。
2月15日,气温很低,路面湿滑,记者来到位于镇区西南数公里的山郭村。村的四周还保留着10多米宽、三四米深的古寨河。
“我原来在长葛市古桥镇成人学校当教师,退休后就着手书写《文化名村厚重山郭》一书,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在初稿已基本写成。”今年68岁的退休教师许志远说。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传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体村民的秉持和坚守,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村史是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是观念和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有利于乡村文化的集聚和发扬,有利于乡村振兴。”许志远认为。
在此基础上,许志远在村里、村外深入调查走访,搜集素材、查阅古籍、整理资料,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约10万字的《文化名村厚重山郭》一书的初稿。对此,村干部和镇里的领导非常重视,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许志远介绍,山郭村逐渐形成规模是在元末明初,距今有五六百年历史。村庄历经变迁,后有郭姓三兄弟从山西洪洞搬迁至此,并住在龙山岗之首,故名“山郭”。龙山岗顶部其实是一个占地00平方米、高十几米的小沙丘,位于龙山岗南部,似拱起的龙头,山郭村居岗而建,就在这个沙丘之上。这里水源丰沛,紧挨汶河,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很多水塘,水质很好,很适宜人们居住。建村初期,村容村貌长期保持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清朝末年,一些村庄为防匪患和水灾,开始筑寨。而山郭村砖寨的修建,标志着该村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到鼎盛。
据许志远介绍,当时,山郭村四周建有坚固的砖寨,砖寨下边是宽2米多的寨唇,寨唇下边是宽15米的护村寨河,防守十分严密。这在广阔的平原乡村十分罕见。山郭村砖寨的修建,从清末开始,先后历时60余年,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工,远远望去,巍峨壮观。
寨整体呈八卦形,有8个角,寨内建有9个炮楼,寨门高耸,护村河常年清水不断,河边芦苇茂盛,既有庄重之感,又有清新之姿。这种景观不但在原洧川县绝无仅有,而且在豫东平原也很罕见。
采访中,该村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得村寨的面貌。今年96岁的许培华老人说,清朝光绪年间,匪盗流窜,时有骚扰民众的事情发生。为防匪盗,当时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修筑土寨,开挖护村寨河。土寨建起后,村里治安明显好转,很少有匪盗侵扰。因当时降雨较多,加上村寨四面环水,土寨墙时有塌陷发生,为了加固寨墙,民众自发捐款、捐物用于修固,累计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修建寨墙,终于建成了周长米、高七八米的砖寨。寨河的水引自村南的汶河。
平时,炮楼上有保丁昼夜驻防、把守,保丁们手持大刀、红缨枪在寨墙和炮楼上站岗放哨,遇有盗匪和军队来袭,马上点燃炮楼上的烽火,敲响城楼上的钟鼓报信。
令人惋惜的是,20世纪50年代,山郭村的砖寨被毁。“如果能保存到现在,我们村一定能成为长葛市的旅游胜地。”许志远感叹。
今日,村庄四周的寨河河沟尚在,似在默默诉说山郭村的往事。村民都期待着乡村文化的复兴,下一步,该村准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传统古村落”项目,建文化广场,把该村曾经的历史风貌展示出来,为后人留住乡愁。
不到两千人的山郭村,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化名人多,被称为“状元村”。山郭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形成了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
许志远介绍,历史上,他们村的一些家族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他们有的请私塾先生上门教授,有的外出到高级学堂求学,这样逐渐形成了积极求学的传统。山郭村的前人即使考取功名,也不忘农耕,乐于桑蚕,有着农耕情结。
许廷献,是清光绪末年进士,当地著名开明人士,曾任洧川县南席第三区区长,是位国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其子许均权,在新乡市铁路一中任语文教师,是享誉一方的教育名家。其侄许吟鹤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供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专家,其孙辈多青年才俊。
清光绪末年首府(举人第一名)许国昌,后又入北京优级师范地理系并毕业,冯玉祥任河南省督军时,许国昌曾任夏邑县县长、洧川县县长。
从南席镇走出的许振国为博士后学历,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后导师,其父许安中是位富有文学修养的中学语文教师,后受聘于河南某私立大学为副教授。其祖父乃大学肄业,曾祖父为晚清举人。
南席镇的许全根考入清华大学,后随校南迁进入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到沈丘县担任审判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山郭村大批农家子弟也开始进校读书,该村出现人才“井喷”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到年,从山郭村走出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34人、本科生人、专科生55人。其中,编制内教师就有84名。不大的村庄,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有用之才。
“非遗”老虎舞,舞出新景象
老虎舞是中原地区流传下来的民间罕见的集体舞蹈形式。南席镇胡街村农民艺人代代言传身教,老虎舞流传至今。当天,67岁的胡街村村民、老虎舞传承人宋长山,在该村研习馆给记者讲述了老虎舞的“前世今生”。
宋长山讲,据村里的老一辈人说,在唐朝时期,村里有几位姓宋的猎人猎杀了一只大老虎。他们剥下老虎皮,吃掉虎肉后,有人见虎皮非常好看,就披在身上即兴跳动、追逐玩耍,非常有趣。后来,村民在丰收时节和节庆时就披上老虎皮玩耍,用于庆贺、驱邪、取乐。这便是老虎舞的起源。
到了宋代,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老虎皮已经破烂不堪,不能正常使用。继承人便用竹木扎成虎头,在黄彩布上画出虎脸、虎眼、虎须还有虎耳,又用粗布制成虎身,做了一套老虎道具,最后在虎头、虎身上描绘出黄黑相间的老虎纹。道具做好,两人合作,手擎虎头、虎身进行表演,并伴有大型铜器伴奏,场面热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虎舞演员阵容有50多人,其中,敲打铜器伴奏者最多。虎头、虎尾各1人,领斗武士1人,还有4至6人吹奏海螺号等。表演舞蹈时,舞者与乐队都全身心投入,动作、鼓点配合得恰到好处,实为一项集体艺术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老虎舞艺人在继承传统节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了许多新节目。
“我们一般在春节、灯会、古庙会上进行表演,演出道具主要有人造虎皮、竹毡绣球、大刀、演奏乐器等,表演内容以两大两小4只老虎腾空跳跃、翻转追逐、打斗、玩弄绣球、拿刀擒虎等为主。”宋长山介绍,表演时,大家威风凛凛、生动逼真,似活虎再现,很受群众喜爱。年,文化部授予南席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年,长葛南席老虎舞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长山入选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老虎舞在漫长的形成、演变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节目,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说起小磨油,平时饮食中,几乎家家都离不了。超市里的各种小磨油层出不穷,但在长葛市,南席镇产的小磨油也算“货出地道”,名声在外。
其中,南席镇的张民小磨油不仅是长葛市的著名品牌,张民其人还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从我爷爷、我父亲到我,再到我儿子张哲,我们家四代人都在做小磨油!”当日下午,在南席镇北街一处门面房,年龄近50岁的张民对记者讲。
他说,长葛市南席镇制作小磨油自明末清初起,至今已有约年的历史。南席镇小磨油可谓“一处磨油,全村飘香;一家食油,香溢四邻”。
他们制作小磨油时,使用优质的白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经过“簸、筛、拌、炒、磨、沏、揣、撇”8道工艺加工制作而成。
南席镇小磨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芝麻中的芝麻素、芝麻酚等营养成分,以香醇、味美享誉四方,成为长葛市的名优土特产。
前几年,为扩大生产经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张民还建成了许昌市丰乐植物油厂,成为许昌市最大的香油生产厂家,产品销往郑州、开封、漯河等地。
另外,南席豆腐也非常有名。胡街社区的赵文贤在年入选长葛市南席豆腐制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据赵文贤讲,他们一家三代人制作豆腐,制作过程中用石磨磨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做法,制出的豆腐劲道,豆香延绵。
南席是拥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商贸重镇,在人类历史发展之长河中,南席人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息,并传承着前人们勤劳、善良的美德。
年,该镇投资多万元建成南席镇商贸城,新增摊位个,新建临街商品房多间,新增个体工商户多家。至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余个,仅南席镇区就有个体户家,全年营业交易金额达1.2亿元,一举成为许昌市最大的乡镇级集贸市场。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等优势,坚持“生态农业强镇、商贸流通兴镇、和谐稳定名镇”战略,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逐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南席镇镇长许洁告诉记者,前几年,镇政府根据各村生长的泡桐树和小叶杨,号召农户做板材加工,在侯张、高庙、杜庄三个村建成了板材加工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以这三个村为中心,辐射周围户的板材加工园区。年后,南席镇有20多个村相继办起了多家木板材加工厂,年加工木板材实现年产值总额达1.3亿元以上,产品远销山东、北京、上海、武汉等市地。
如今,南席镇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林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木板材加工、商贸交易、劳务经济等六大支柱产业,通过万亩示范方建设及办水林田路综合开发。“现在,我们正在对长兴大道沿街门店进行分段装修,装修风格为马头墙、徽派建筑,来恢复古镇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南席镇党委书记罗红升介绍。另外,该镇还将依据当地西周和汉魏两大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业,全力打造长葛市东部旅游景点,建好长葛市的东大门。在新的历史时期,古老的南席镇将焕发新的生机,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加光彩夺目。
(许昌晨报记者黄增瑞文/图)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ls/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