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功能
祠堂,又称家庙、祖堂、公厅。祠堂通常用于举办家族内子孙的婚、丧、寿、喜等宗族大事。
1祠堂的定义和功能:祠堂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历代祖先的场所,同时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它还可以作为私塾使用,作为教化族人子弟的场所。
2祠堂的分类:祠堂分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两类。宗祠是大宗的祠堂,家祠(或支祠)则是家族分支所建的供奉分房先祖的祠堂。
3祠堂的堂号: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祠堂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后代们每当提起自家祠堂的堂号就能够直到本族的来源,从而铭记祖先的功德。
祠堂的历史与种类
1祠堂的历史发展:从上古时代只有天子有资格立祠,到周代以后诸侯、士大夫和品官也可以在家立祠祭祖,再到南宋时期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以祭祀先祖,但此时仍需遵循等级制度。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平民百姓才得以广泛在家立祠,但仍须遵循等级制度。
2不同种类的祠堂:根据先人是否当过品官或是否当过皇帝、是否被封过侯爵或以上爵位,将祠堂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太庙、宗庙、宗祠、家庙和家祠等。其中,太庙是阜室的祠堂,宗庙是先人中当过皇帝或被封过侯爵或以上爵位的诸侯、士大夫和品官的祠堂,宗祠是先人中封过侯爵以下或没被封爵的现任诸侯、士大夫和品官的祠堂,家庙是先人中当过皇帝或被封过侯爵或以上爵位的平民百姓的祠堂,家祠是先人中封过侯爵以下或没被封爵的平民百姓的祠堂
祠堂有哪些基本结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祠堂视作宗族兴衰的一个关键,所以人们对祠堂建筑的选址、朝向、造型、布局以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都相当重视、讲究。祠堂的结构形式大体如下:
规模
祠堂建筑的规模有大有小,但总体布局基本相似,大致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和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如果想要祠堂的面积规模更大,就需要根据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
造型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指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为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四合院”通常为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
天井
祠堂一般都会设置天井,天井具有“聚财”的美好寓意,而且对祠堂的采光很重要,让祠堂的厅堂显得不再阴暗。天井的尺寸一般是根据祠堂的大小来设计.
祠堂记和祠规
祠堂记又称家庙记、宗祠记等,主要反映祠堂建立的过程,祠规,主要反映祠堂的各种制度,如神位、配享、祭仪等,也有对族人的要求,有时与族规有类似之处祠产,主要记载宗族的共有经济财产,如祭田、义庄、义田、义熟、房屋等,有时还辑录有关的文书和契约。有些家族集体产业数量较多,为便于记录管理,专门设立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以加强对祠产的管理力度。祠堂记很多带有祠堂图,祠堂图主要反映家谱的编修、印刷与保存祠堂建筑样式。“祠规”是以祭祀为主、以祠堂为中心有关宗族管理的规程,也叫宗祠条约、祠堂条约、祠堂禁例、祭祀规条等。从广东省的宗谱来看,有不少是作为汇总祠堂记事的祠宇谱。
结语: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一座祠堂都有祠堂记和祠规。看祠堂记和祠规,能够熟悉祠堂的修造史。祠记祠规通常比世系世表和任务传序更容易找到,通过阅读祠记和祠规可以了解祠堂建造和修缮的历史,从而了解建祠先人、祠堂管理要求及其理念,可以深入解读传统文化。把握修祠的宗旨,熟知与祠堂相关的个人宗族人物的亮点,清晰祠堂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是对修谱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家谱主编或建祠主任必须掌握祠记祠规的基本内容。当然,作为文史爱好者也应当有兴趣浏览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ls/1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