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萍治疗皮肤病 http://baidianfeng.39.net/a/250303/r1v9uiq.html 一座城市,创新离不开知识与人才。大学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发达国家无不将大学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资源,如依托斯坦福大学的硅谷、依托牛津大学的牛津市。???
上海也有一个现成案例,那就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从咖啡馆起步
年,许凯结束奥地利的留学生涯,回母校同济大学任教。
建筑规划设计,离不开实践。而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们一起合作完成,从讨论到出图,必须有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场地”。
起初是城规学院教学楼1楼的咖啡馆雅憩。至今,许凯还能想起那些画面:大家喝着咖啡,或高谈阔论,或埋头画图。
项目日渐复杂后,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恐怕不行了。他在田子坊开了一间咖啡厅,咖啡厅里创作,是创意人群的最爱,却因为离校远、租金渐高,最终还是回来了。
许凯与学院另一位教授孙彤宇经常合作,于是长期借用孙彤宇在远洋广场的办公室,两人的学生团队也几乎合用。
远洋广场位于四平路,同济大学斜对面。上世纪末,上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一批设计师在此租赁办公,以此为事业的起点,名扬上海。但到了许凯进驻时,楼已旧,一些设计师已陆续搬走。
年,许凯和孙彤宇也需要重新找地方。他们在同济大学周边跑了一圈,丝毫没考虑走出“环同济圈”。
这首先是因为,对学生们来说,“环同济圈”是最好的地理位置。更关键的是,这个已经绵延几公里的圈,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生态。
办公室最终选在了渔业机械研究院的老厂房,赤峰路63号。
厂房外表灰头土脸,但内部空间宽敞,适合作为设计工作室,当时的租赁价格低于周边的同济联合广场、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每天每平方米约3元。
楼上楼下几乎都是学院里的同行。还有机电设计、土木工程等其他院系老师的工作室,仿佛又一栋教师办公楼。
规模巨大的设计群落
年,刘强成为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博士生,其导师诸大建教授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mp/1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