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广场 > 人民广场历史 > 听,那些凝固的音乐,是上海的声音
当前位置: 人民广场 > 人民广场历史 > 听,那些凝固的音乐,是上海的声音
你知道,在上海光会说“侬好”是远远不够的。来上海,不逛街就好像去埃及没看见金字塔。在这里,摩登的大商场、老派的小洋楼,总有几个小资小调的馆子,让你驻足。当你拿着相机,按图索骥,尝试拿下所有网红景点,一个周末可能是不够的。
有没有想过,这些流淌着东西方交响旋律的建筑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人性和审美。每一次对Ta的解读,都是一次与“上海性灵”的逼近,还是对“上海真相”的探寻呢?
那些凝固的音乐中,要提一个名字:邬达克。他是上海建筑的一张名片。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邬达克的建筑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那年,当邬达克设计的远东第一楼——国际饭店拔地而起的时候,贝聿铭定下了此生的归宿:建筑。
让我们从“邬达克”这张名片开始,在最具特色的10个建筑里,聆听这座城市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声音?以中国首演“贝九”的地方起头:
大光明影院
远东第一影院
早在20年代,居住在横滨等地的前卫日本人,就经常乘坐海轮来上海大光明看最新的好莱坞电影了。在年邬达克重新设计之后,更是光彩夺目。从高达16米、内有瓦反射灯的方形玻璃灯塔可见:GRANDTHEATRE。确实,它是当时“远东第一”的影院。可近可远,怎么看,怎么华丽。音响设备及效果也都是世界上公认为最先进的。
当时西班牙的杂志还说:从广告效果看,从来没见过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而华丽的大厅、流线型的室内和光带、国际顶级的音效、最先进的空调设施,都为大光明大戏院赢来了盛名。那个时候看一场《乱世佳人》,可是需要通宵排队的。
“一般电影院的票价才一角半,小时候到大光明看电影是一件挺隆重的事。”曾经大光明电影院伴着成长的朱爷爷说:“最开始由佣人带着去,我都穿着小西装,打上小领结。门前有头戴红帽、穿红衣的拉门小郎替客人拉门,进去就有存衣服务。还有一个乐谱架摆放着可以免费取阅的说明书,上面印着放映电影和明星介绍以及电影预告。后来拿的人太多,就放在售票处,买票的时候赠与。入场有白俄女郎领座,开场之前和休息时间有服务员胸前挂着长方形藤盘叫卖爆米花和巧克力。”
在这里,除了播放最摩登的电影,每周日还有交响音乐会,有时还有特别的场次。
年1月9日,上海工部局乐队和中国歌唱会在大光明戏院演出海顿清唱剧《创世纪》,指挥家为工部局乐队队长梅百器,男高音领唱胡然,女高音领唱黄友葵。
年4月14日,工部局乐队在大光明戏院举行盛大的“纪念音乐会”,作为乐队即将改组前的最后一次演出。演出曲目为贝多芬第九交响,这也是贝多芬这部伟大作品首次在中国演出。
年2月25日、27日,享誉世界的低音歌王夏里亚宾造访上海,在大光明献唱两晚。门票设为2元、4元、6元(美元)三挡,虽然价格昂贵,但观众依然购票踊跃。
曾经在上海流传一句话:“到大光明看电影,在国际饭店吃西餐,去百乐门跳舞”,这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最风靡一时的摩登生活。
国际饭店
远东第一高楼
上海国际饭店(ParkHotel)于年落成,曾经保持“远东第一高度”达30年之久。在上海保持着半个世纪至高点的纪录。在地理上,国际饭店是上海地图的正中心,测量以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老上海人都知道:“看国际饭店当心帽子落沓(掉了)”。可见,国际饭店在上海人眼里,它是雄伟的,是必须被仰望的。
追溯国际饭店的建立,要说到上海当时的四行储蓄会,指的是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银行联合成立的储蓄会。国际饭店由他们投资建造,所以又称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当时,其实是想做一个摩天大楼,形象工程。然而,听取了邬达克的建议,做了这个可以获得经济效益更高的大饭店。
事实上,邬达克是对的。这座轰动远东的第一高楼,吸引了各路名人纷至沓来。当时入住的名单里,政界有蒋经国、张学良,文坛有胡适、鲁迅,艺术界则有梅兰芳等等。在几经风雨后,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如果说“第一高”在当时是吸引眼球的,那80多年后的今天呢?它依然保持着当年庄重大方、富丽堂皇的雄姿。这所深褐色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所体现的上海大都会融会贯通的海派文明,所代表的古典和现代共存的建筑美学,正象征着上海昔日的辉煌、今日的风采和明日的璀璨。
爱神花园
因爱而生
这是邬达克自掏腰包,花费巨资在国外打造的一座爱神普续赫雕塑,并设计了喷泉赠予花园的主人。据说主人刘吉生和太太之间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恩爱非常。
刘吉生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而刘鸿生是年前中国的工商界四大天王之一,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当时,刘吉生请了邬达克设计了这幢花园洋房,并耗资20万银元。年,刘吉生把这座㎡的花园别墅,送给太太陈定贞,作为40岁生日的礼物。这座豪宅,还配有40个保镖和20条狼犬。因爱而生,所以大家也叫它“爱神花园”。
这座刘家花园,当时也是上海最美丽的花园洋房之一,坐落于法租界。现在这座建筑是上海作家协会的总部。
武康大楼
巨大的游轮
看,像不像一艘巨轮破浪前行,还是像小一号的纽约熨斗大楼?从空中俯瞰,这奇特的造型并不是某种新潮。然而那么多年过去,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无数为它驻足的人们。
这就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它曾经叫:诺曼底公寓。也是如今网红打卡的首要功课。
“我用最好的材料建造最结实的房子,想要抵抗岁月的摧残”,这是邬达克最真实的想法。曾在这里住过的人们说:“它是冬暖夏凉的,层高很高,砖是空心的,从来不用担心隔音问题。”你看,那个时候它就是一座环保的建筑。
如果记忆可以留存,但愿每一幢老房子的故事都被时光珍藏。这里先后住过吴茵、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王文娟等名流,也成了诸多影视作品的景点。电影《色戒》的最后,汤唯急匆匆地坐上了一辆黄包车,她的目的地福开森路,就是如今武康路的原名。
绿房子
远东第一豪宅
“我很少向你夸下海口,我向这幢房子的主人保证,即使再过50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依然是超前的,即使年,我相信它仍不会过时。它应该可属经典之列。”这是邬达克曾经说过的。
他说的“这幢房子”确实不同凡响,它曾经令司徒雷登为一睹其真容而特地从北京前来造访;它令某国外交官想用一艘万吨邮轮外加50万美元现金交换而不得。它建造于年,是颜料大王吴文同的私宅,由于外墙贴绿色面砖而被老上海人称之为“绿房子”。这也是邬达克在中国的“收山之作”,是他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经典作品。
它何谓“豪”呢?它是上海第一幢装了电梯的房子,并配有先进的冷气、暖气系统,一年四季都可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更重要的是,居然装有发电装置。万一断电,电器设备都继续保持工作。整个室内没有棱角,楼梯是圆弧的。细节上尤其讲究。
据说,豪宅的主人吴同文非常喜欢这个房子,买断了设计图,并藏进保险箱。也有人说吴同文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上海,最后导致自尽,也是因为他太爱这个家了。
沐恩堂
真理使尔自由
设计教堂是邬达克最爱的。他建筑师生涯的首部作品,就是位于匈牙利的一座小教堂。他晚年也一直研究神学。
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沐恩堂,原名慕尔堂,是慕尔先生为纪念自己早夭的女儿出资建造的。教堂的钟楼高达45米,在年的上海是最高的。沐恩堂的外立面砖设计形成了一种凹凸的光影。充满现代建筑和哥特式传统交织的迷幻色彩。
年,援华美军飞行员捐躯第一人罗伯特·肖特的葬礼就在这里举行。后来这里成为美国对华救济会的总部。教堂入口十字架下有一行字:真理使尔自由。
如今沐恩堂宗教活动正常,每逢复活节、圣诞节都举行宗教仪式。华东神学院设在堂内。年1月,第五届匈牙利新年音乐会在沐恩堂内举行。邀请到世界著名歌剧院的国际明星、著名匈牙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ErikaMiklósa女士与她的搭档男高音歌唱家IstvánHorváth先生共同演出。两位世界顶级歌唱家演唱了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要生活在美梦中》、《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等十一首经典曲目。
“在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内聆听一场世界级的艺术盛宴,简直就是享受!”音乐会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停。
医院
一位神秘先生的馈赠
邬达克逃亡到上海之后,一开始在克林洋行画图纸,一举成名之后成为合伙人,再然后就自立门户,独立开设洋行了。医院是他独立之后的作品。据说当时有一名神秘出资人,他有两个要求,第一:“医院的建造是要建立起一个对社会医院,不分种族、不分国籍、无论贫穷和富裕,都可以来看病。”另一个要求则是,决不能透露委托人的任何信息,否则委托取消。
作为早期的代表作,邬达克在医院的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医院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楼高5层,局部6层,钢筋混凝土与砖木混合结构。该医院虽然被归类为古典风格的建筑,但邬达克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它的功能性。在题为《建设一个全球地标》的设计稿中,邬达克阐述道:“设计要适合当地条件和亚热带气候,医院。采购设备不限于一国,采用各国最好的设备。”
现在,这幢楼成为了医院一号楼。依然履行着当年的职责:对社会医院。
孙科公寓
乡村别屋网红打卡地
孙科是谁?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关于孙科别墅,一直有个传闻:这一住宅本来是邬达克为自己建造的,后来因沐恩堂建设纠纷有求于孙科,因此把这个住宅低价让给了孙科。但后来参与修缮的工程师出来说:“孙科别墅的整体格局远比邬达克自宅气派,内部装饰大多使用价格昂贵的柚木材料,但邬达克自宅的材料多是东拼西凑的。此外在孙科别墅里还发现了一个保险库”。在建筑图纸上,也发现有孙科的签名。因此,这幢别墅可能原来就是为孙科量身定制的。
无论当时是为何而建,但如今重新修缮过的孙科别墅,如一幢瑰宝屹立在上海网红打卡地“上生新所”内,也就是原来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周末,举着相机拍摄的人络绎不绝。外观上,孙科别墅主要采用了西班牙风格,其尖拱券是邬达克常用的罗马复兴式。二楼暗藏的室外百叶卷帘也是上海仅存,十分精美。而北面楼梯间外的三个彩色玻璃窗图案,则具有当时非常时髦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幢别墅位于当时的上海城乡结合部,算是乡村别墅。站在楼内透过彩绘玻璃窗,可以俯瞰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
邬达克自宅
我要许你一个家
邬达克的妻子吉泽拉是在上海出生的德籍“白富美”。两人感情美满、生活幸福。无论是事业还是之前的房子,邬达克都得到过岳父大人的资助。随着事业的发展,邬达克想要靠自己真真正正给妻子一个安稳、舒适的家。
于是精挑细选了租界外沿的哥伦比亚路22号,但后来无奈转让给孙科。又在马路对面发现了一块闹中取静的地方,建造一幢英国都铎式乡村别墅。粗粝的墙面、露明的木结构、陡峭的斜坡屋顶,以及高耸且装饰性极强的烟囱、老虎窗都是这个别墅的亮点。虽然不大,但也别致与温馨。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超大的花园。据说光维护花园的佣人都有5位之多。
邬达克一家居住在这里七年。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喝杯咖啡,在花园里喂喂鸽子,听咕咕的声音,看它们飞在空中盘旋,是他开启一天繁忙工作的方式。晚上通常回来很晚,但也会花上些时间和妻儿们一起。他是音乐的狂热爱好者,平时爱听维也纳的圆舞曲和匈牙利传统吉普赛音乐。他有一把小提琴,很遗憾他五音不全,所以不怎么拉它。他还喜欢走路、徒步以及和同事朋友打打高尔夫。
年,邬达克搬离这个别墅,同时拆下了起居室通往餐厅的门。年一家人离开上海的时候,邬达克同样带着这扇门。包括辗转到瑞士,最后定居美国加州,这扇门始终跟随着他。门,打开了一个家。带着门,也如同带着曾经那个收获名与利、爱与愁的那个家。
达华公寓
邬达克最后的停留
那是邬达克从乡村别墅搬迁后住的地方。自己设计,自己投资建造。达华公寓显然与他以往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不同,不见古典主义或装饰派的细节,去繁从简、流畅灵动,一看便知,那是一栋“非典型邬达克式”建筑。
达华公寓当年有“小国际饭店”之称,也因为它在当时是上海西区最高的建筑,还有就是传言称,邬达克利用了国际饭店多余的建筑材料建成了“达华公寓”。
它现在的名字是锦江都城上海达华经典酒店,之前也叫过达华饭店、达华公寓。
如今,漫步在上海的市中心,始终都绕不开那一块红砖、一面拉毛墙、一扇彩绘玻璃、一道铜把手精致雕花木门。“懂经的”上海人会指着说:“侬看,个斯邬达克留下的嘛。”在上海这座城市,如果没有这个传奇的流亡建筑师——邬达克,这曾经冒险家的乐园里,是不是会失去很多个“第一”的建筑呢?而在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也是不是会失去城市轮廓线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呢?
黄浦江水长流,码头上尽是过客和归人。在历史与文化传承下,上海一直延续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听,那些凝固的音乐,不仅是上海过去的交响旋律,也是未来的美乐篇章。
大年初八原来你也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ls/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