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爸妈还年轻的时候,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高档奢侈品。手表因为可以随身携带,更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表逐渐成为寻常之物,而修表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街头巷尾,修表业盛极一时。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修表这一行当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虽然这份职业已愈发边缘化,但依然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守着修表这门留在旧时光里的老手艺。
▲庄玉恩老师的徒弟在工作
在兰山区沂蒙路与红旗路交汇处,有一家不起眼的修表店毅然在这里开了几十年——「煤山钟表店」。
大隐隐于市,十几平方米的铺子位于人民广场边的街道一隅,行人匆匆,如果不留意很容易就忽略而过。而这个钟表店的灵魂,就是已80岁、有着56年修表经验的庄玉恩老人。
▲煤山钟表店门面
走进店铺,墙上挂满了时钟,带着节奏感的滴答声,让人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
▲煤山钟表店老门牌
「解放后为了谋生,我决定跟着莒县的亲戚学修表手艺,直到年,煤山居委在如今的兰山路上成立政治街钟表福利组,这也就是煤山钟表店的前身,我才算是学以致用。」
▲煤山钟表店商标注册证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外行人眼中,修表无非就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其实不然。
▲店内的老式挂钟,其中有「天达钟表厂」制造的挂钟
「修表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要先懂原理再懂结构。比如说表不走了有多种原因,就像咱们人头疼一样,有可能是感冒,或者睡眠不足,也有可能是过于喜和悲。」
▲庄玉恩老师的修表工具
「这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都想着换,那个年代都会想着修,当年物资匮乏,零件损坏换不了只能修上,好比鞋底磨了个窟窿,但是没有掌怎么办,修鞋的就有办法,剪块皮子补上,修表也是同样的道理,柱断了没有配件,但我们可以接。平时使用手表要注意三点,不要超负荷振动,不要超负荷进水,要按照运转规律对时间对日历。」
▲店内的老式座钟
修表是一个细活不仅要靠眼力、手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耐心也是基本要素。别看庄玉恩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手表的零部件有的小到只能用镊子才能夹起,但庄玉恩老人的动作没有任何抖动,反倒灵巧十足,精准平稳的手法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80岁了。
▲庄玉恩老师在工作
一张老式修表台,一盏台灯,数十件小工具,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台前,庄玉恩老人一坐便是56年。不仅见证了修表业的兴旺,也经历了修表业的萧条,同行们因修表业耗时长、见利慢,纷纷转行从事其他行业时,只有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钟表店直至今日。半个多世纪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过去认识庄玉恩老人的人现在看到他还在坚持,不禁感叹——「老庄真不易!」
▲庄玉恩老师的工作台
「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职业不分贵贱,都讲究一个精字,选择了一条路要走到底,不要今天看着这山高,明天看着那山高,光阴过了不会再回来。」
▲庄玉恩老师在工作
正是这一份坚持,使庄玉恩老人先后获得了「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等称号,委任「兰山商会副会长」,连任三界「人大代表」,四届「钟表技术考试」的主考师。
▲煤山钟表店获得的荣誉
虽说声名煊赫,但价格却一直走「草根」路线,很多人都是冲着他的名气前来,而庄玉恩老人的精益求精也没让顾客们失望。
▲庄老谈及往事,滔滔不绝
「这块表我修了多少次,运转计时达不标准,我不满意,我虽然付出了劳动和时间,但我不收钱,我的心里踏实,吃点亏不要紧,一定不能坑人。做人做事,要做好人,说好话,干好事,做好本职工作。」
▲店中已经过时的手表配件
我们注意到店里有个橱窗,里边存放着顾客们送来的手表,上百块手表整齐地挂在橱窗里,而且附在每一块表上的小纸片都清晰地记录着维修内容、价格和顾客的称呼,虽然在这二三十年中,煤山钟表店搬了三次家,但是这个橱窗和表一直保留着。
▲店中保存的未被领走的手表
「其中有几块表,放在这里有20多年了,顾客不来取,我们就不能扔,这是我对每一个顾客的承诺。」
▲说到现在的年轻人,庄老一脸无奈
目前庄玉恩老人手上有几个徒弟,二儿子也从事着修表的行业,「这一行太枯燥,每天坐十几个小时,很少有年轻人静得下这份心。」
▲店内一角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推崇走捷径、一夜暴富、快速“成功”者大有人在,脚踏实地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的人却寥寥无几,任何成功无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
▲三层的小楼,庄老每天上下多次,依然身手矫健步步生风
▲李大坤为煤山钟表店的提诗
什么是这个时代罕有的匠人精神?
80岁的庄玉恩老人用56年如一日的坚守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文:Vivian
图:Sewin
赞赏
长按中科医院白癜风互助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jz/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