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王小波只上过一年中学就考上人大,高考数学


王小波的一生算得上是传奇。年王小波去参加高考,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但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了,课程要么没学要么已经忘光了。

家里人劝王小波说他没基础还是考文科比较好,而且他的记忆力好,文科会更有把握。但王小波不听,去考了理科,不过王小波的没学过数学也没人教,都是自己瞎琢磨。好在最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其实王小波坚持选择理科,和王小波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王小波在杂文《我为什么要写作》中阐述道:

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当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也是个文科的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不足为训。

父亲年老时,曾告诉王小波,“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同一部恐怖电影”。

理科的学习让王小波的理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小说的男主角,也大多具有一股荒诞的理性思维。

如《未来世界》里的王二是个工程师,整天想着和单位一起研制永动机;《红拂夜奔》里的李靖发明过一个巨大的开根号机器,在战场上,这台机器运转起来挥舞着杠杆边开根边攻击敌人,“太宗皇帝管这机器叫卫公神机车,装备了部队,打死了好多人,有一些死在根号二下,有些死在根号三下。不管被根号几打死,都是脑浆迸裂”。

年,李银河公派到美国留学,王小波为了陪读,也去了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李银河随费孝通先生做博士后,入北京大学社会研究所。王小波作为家属,被安排在北大社会所的计算机教室工作,负责数据统计和计算机维护。再后来,王小波调任至中国人民大学,任会计系讲师。到了年,王小波就辞掉了工作,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写作身上。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小波的魅力之一,来自于他断然拒绝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无可逃脱的“宿命”:他拒绝成为某类“专家”、学院知识分子,他并未选择在美国获取一个博士学位、或在中国保有相当“自由”的大学教职;他同时拒绝、甚或蔑视一个中国旧式文人那种“立德、立言、立功”式的完人楷模,或许可以说,他对“人文精神讨论”中“正方”的反诘,正在于他厌恶其中的道德自恋。

在旧式中国文人(“一为文人便不足观”)与当代学院知识分子之间,他的选择似乎更接近于一个经典的人文知识分子:一个自由人,一个通才,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思想者与创造者,离群索居,特立独行。

但这也让他的写作之路十分坎坷,生前他的作品并没有接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而等到大量出版印刷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王小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飞扬的文采,为一地鸡毛的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就如投入死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很多人心里的浪花,他绝对算得上是一流作家。

《黄金时代》问世,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结束,或许这是最好的传承,让更多的人读到王二的不甘,读到李清扬的大胆,这样的结合是一种美感,也是一种抗争,表达着王小波的内心,就像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从未妥协,也从未放弃爱情。

王小波这一辈子,留下最有价值的便是他的“时代三部曲”,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王小波开创性的利用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曾豪言“纵观中国的小说,只有《红楼梦》及格”的王朔说:

“他比我更牛。要是王小波还活着,我不如他”。

高晓松多次在节目中流露出对王小波的崇拜,他说: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勇敢、大胆,他从不随波逐流,敢于揭露社会流弊,活得简单纯粹,但又深刻而有内涵。

在许多读者粉丝心中,也许正是讲真话这点,最能引发灵魂震颤和情感共鸣吧!

最终,王小波活成了那个最“有趣”的人!

正如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如果你想在喧嚣中还保有一丝清醒,如果你想在平淡生活中追寻有趣的灵魂,开始读王小波吧!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顿饭钱就能搞定,却能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哦!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作品集全集3册黑铁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王小波文集精装压纹典藏版京东¥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jz/125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