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收入分配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学术理论


引言

收入分配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以日本经济举例说明,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战后仅仅二三十年就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它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日本要素收入分配历史演变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期间日本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至年日本GDP增长率为4.6%,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位。同期日本劳动收入比重急剧下降、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年劳动报酬比重只有48.1,比年下降8.8个百分点,年日本的基尼系数高达0.64,战前日本实际上是高度不平等的国家。

战后二十多年日本经济走上高速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年至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约10%,该阶段劳动收入比重并不高,平均仅为45%,但是经过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后,到70年代劳动收入比重迅速增加到50%以上,年至年稳定在58%-62%之间,但80年代中后期以后经济增长率迅速下降,至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2.5%。

年以后劳动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年仅为53.9%,比最高值下降9个百分点,同期GDP增长率均值进一步减少到0.77%,表现为明显的“双下降”特征。

劳动收入份额、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开始一系列经济民主化改造,通过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税制改革以及教育机会均等化改革。

战前以寄生地主制和财阀阶级为特征而形成的不平等的分配体制迅速解体,社会流动性增强,农民阶层开始向专业户形态转变,中间阶层逐渐增加,贫困阶层大量减少,逐步形成了机会均等化的发展态势,为50年代中期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朝着大众消费的方向发展铺垫了道路。

战后十年日本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工人失业率高、劳资关系紧张等方面,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失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在美国援助下开始高度集成的赶超发展模式,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渐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减少收入差距,形成较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政府的主要措施有:鼓励日本有实力的大公司将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度化,稳定员工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允许日本中小企业组成卡特尔,提高中小企业工人工资水平;促进农业的兼业化发展,鼓励家庭妇女参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年,日本制定了《最低工资法》,规定每小时最低工资以时薪,年日本政府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此后十多年坚持推行该计划。

到年,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来看,二者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5%,倍增的目标在年已经完成。

在税收方面,日本对所得税采取高累进制税率,对超高收入者征收富人税;在社会保障方面,年日本就形成了“全民皆保险,全民皆年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平等分配,最终成为一亿国民皆中产的均等社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阶层。

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极大提高了日本的消费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制造业水平,增强了日本工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为日本的制造业强国和出口导向型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年,日本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一举成为西方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战后20年日本实现了经济与劳动收入同步增长良好局面,劳动收入比重从年的44.55增加到年的58.78,增长了14个百分点,而基尼系数从年至年的30多年间,4种调查统计的5个基尼系数都保持在较低水平,变动范围稳定在0.25至0.4的区间之内。

从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关系来看,劳动生产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劳动收入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同时提高。日本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阶段并不总是出现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只要制度设计合理,收入差距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至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其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原有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渐走向失衡。

首先,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石油价格暴涨、失业率上升,同时日本改变了税收制度,最高收入阶层的累进税率从年的75%降低至年的50%。

其次,20世纪80年代开始效仿西方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大幅削减普通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消费税征收对低收入税负的加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托底效应的限制,废除70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实行个人负担医疗费用10%制度,基础年金年限由缴费满32年上调至缴费满40年。

再次,由于日本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上升,日元兑美元由“广场协议”前的上升到了年的,导致日本制造业成本剧增,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备受煎熬,纷纷产业转移至海外,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

同时,日本资产泡沫膨胀,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股市市场的崩溃,实体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失业率剧增、消费下降、国内市场疲软。同期,劳动收入比重增加到62%,比-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但是经济增长率均值下降到3%以下。

该阶段日本劳动收入比重与美国-年的劳动收入比重基本相同,表现为明显的劳动收入比重增长、资本收入比重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实体经济发展受限,而过剩资本要寻找获利渠道,部分资产向国外转移,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部分资产冲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股市、汇市、房产等资产价格膨胀,经济金融风险累积,这就是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真实写照。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就是长时期痛苦的调整过程,造成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日本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国内消费持续低迷,日本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资本的投资意愿不强,即使实行负利率政策刺激也没有使投资显著提高。至今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新世纪以来经济平均增速不到1%,当然原因是复杂的,但收入差距扩大是重要的一环。

战后日本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

战后日本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在三个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征:第一个时期从至年,期间劳动收入小幅度逐渐上升,战前劳动和资本收入失衡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对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至关重要,保障了20年经济高速增长,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个时期表现为劳动收入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增长”特征。

第二个时期从年至年,日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劳动收入比重继续攀升,最高达到62.28%,升幅超过年10个百分点,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实体经济走弱,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积累的资产泡沫最终破裂,经济开始陷入产期低迷,这个时期表现为劳动收入比重高位运行、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震荡下行的“一高二降”特征。

第三个阶段从年以后,劳动收入显著下降,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不振、通货紧缩,经济持续低迷,表现为劳动收入、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三下降”特征。

日本的经验表明:一是工业化道路上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及时制定劳动者保护、社会保障、税收等政策,可以实现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同时增长;二是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时代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资本在国内投资渠道减少,仍然要发展实体经济,严格控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三是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多数地区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此时日本劳动收入比重比60年代增长了10%左右,收入差距减少,投资消费协调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收入比重不增反降,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尽管经济增速较快,经济失衡问题比较严重,最终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下去。

结语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国内投资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很难获利;日本实行新自由主义保守政策,推动私有化、自由化进程,放松资本监管,过剩的资本严重冲击经济运行,导致经济虚拟化泡沫化严重,经济运行失去活力、长期保持低迷状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jz/121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