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36153.html我们在听财经内容时候常常听到央妈放水,印钱之类的话。相当一部分人对此的理解就是印纸币。岂不知呢?现在采用这种方式印出来钱只是很少一部分。在数字时代,印钱只需要在计算机里打上一串数字,快捷环保,无污染,这才是央妈印钱的正确姿势。
而另一些人虽然有数字印钱的概念,但却把钱的创造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央行印钱后把钱给银行,再通过银行传递到社会。这样银行成了钱的中间商,靠赚差价谋生。其实这是完全误解和贬低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哪是什么中间商,明明就是钱的生产商。
钱,一个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却又不了解,想赚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无数人因为不了解钱而成为了他的奴隶,要想翻身做钱的主人,就从了解她开始吧。
首先,了解一点货币的知识。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那时的钞票可以认为是一张欠条,可以随时到银行把它兑换成相应的黄金。黄金作为钞票的背书,大家都相信,而且纸币比黄金方便流通,所以英镑成了全球的硬通货,这也成就了英国的时代。
年,一种全新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联储根据黄金储备发行美元,而其他国家不必再储备黄金,美元逐渐取代了黄金的地位。这是一种变种的金本位,也称为金汇兑本位制。这是金本位到信用本位的过渡阶段。
年,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全球正式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这两个阶段是美国的时代。可以说信用货币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人类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取得过成绩,也犯下过严重的错误。
在这方面,美国,日本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同盟关系,无论是广场协议还是量化宽松,两国央行的默契的配合,做了很多金融实验。当然有些实验相当危险。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搜索广场协议。
了解的信用货币的一点历史之后,下面正式进入揭秘时刻。
在创造钱的过程中,央行当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然而央行也不是万能的,就“印钱”来说,他也还需要一众银行的帮忙。
其实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钱,或者说广义货币M2,只有不到4%是央行印出来,而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商业银行的“杰作”。没错,银行也是可以印钱的,而且占大头。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银行是如何“印钱”。假设有一家银行给老王批了一笔一百万的房贷,那么老王的银行户头上就会多一百万存款。这笔钱既不是其他储户的存款,因为没有人的帐户上会因为老王的贷款少了一百万,也不是央行印出来的钱,而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其基础就是老王的信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王也参与了“印钱”的过程,所有有房贷的同学也都是货币的创造者之一。你们用自己的信用或者是财产作为抵押,帮助银行把钱“印”了出来。实际上银行放贷就是“印钱”。所以下文中提到银行“印钱”本质上就是指放贷。
对于个人来说,除了现金,我们用到的其他形式的钱全部都是银行印出来的,和央行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银行放贷行为本身并不受存款多少的限制。假设有一家新开设的银行还没有吸收到任何存款,但他照样可以放贷,实际上当他贷出一笔款的时候也就多了一笔存款,所以这衍生出了一个金融界的鸡蛋问题:是先有贷款呢?还是先有存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下。
答案揭晓:不存在先后。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结论非常反常识,我从前也认为银行是吸收存款后才有钱去放贷,这个认知很快就要被颠覆。不过有几个谜团需要解决。第一、银行为什么要吸储?第二,如果银行可以印钱,为什么还会破产呢?
不得不说,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非常精妙,让人叹为观止,这还得从钱本身做起。原来银行系统中流动的钱有三种,第一种是现金,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钱,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爽的那种。不过这种钱很快就不存在了,影响是什么,我们待会讲。
第二种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在个人和公司各种户头里。这部分钱是银行创造出来的。随着无现金支付和纸币的取消,这将是普通人唯一能接触到的钱。
还有第三种钱是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也是数字形式的。学名叫“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这种钱只在银行和央行这个圈层流通,个人而且根本接触不到。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高端俱乐部内部流通的高级货币。
其实本质上,第二种和第三种钱是两个圈层的产物,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不过奇妙的是,央行通过某种机制把两者关联在了一起,这样央行就可以间接控制第二种钱的数量。
这一段有点难,没弄明白的建议在反复看几遍,因为你需要很明确,这三种钱是什么,才能看懂后面的内容。为了帮助你记忆,不太严谨的总结一下,第一种钱是现金,第二种钱是你在银行的存款,而第三种钱是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接下去,我们还是以老王为例,当他户口上多了一笔存款之后,他可能会采取以下行动:取现。从金融角度看,取现相当于把第二种钱兑换为第一种钱。
银行印钱的时候隐含着一个承诺: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这串数字去兑换等额的纸币。所以每家银行都不得不准备一些库存现金,还要时不时的去补充ATM机,仅仅是为了应付民间的取现要求。
当然了,这些相对还是小问题,只不过多了一些运营成本。而真正的风险是,当很多人都要求取现也就是挤兑的时候,银行就会面临真正的破产风险。
截至今年九月底,全国共有八点八万亿元纸币,而在民间流通的就将近八点二万亿。也就是说,剩下的六千亿左右就是整个银行系统的现钞存量。仅仅是狭义货币M1的百分之一。广义货币M2的千分之三左右,实在是杯水车薪。
今年就发生过多起挤兑事件,客观的说,取不出现金完全不能说明银行的业务出了问题。但一旦出现挤兑,银行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是一定的。这个对大银行也不例外。只不过了,人们对大银行的信心强,因此不太容易发生挤兑。
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现在取现越来越难了。方便管理是一方面,银行缺少现钞是另一方面。
假设老王转账给小李1万,这里能有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小李的账号也在该银行。那么银行只要在自己的系统里做更改就可以了。小李的帐户加1万老王帐户减1万,非常简单。
重要的是第二种情况,小李的账号在另一家银行B。问题来了,这笔存款是A银行印出来的,B银行们也有自己印出来的钱。实际上,每家银行都印了一些第二种钱,但毕竟是不同的银行,怎么样才能让这些钱互相流动起来呢?这时候第三种钱就派上用场了,也就是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实际的操作是这样的,A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减一万,B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加一万。当B银行收了钱确认后,A银行就在老王的账户里减1万,B银行在小李的账户里加1万。
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银行不可能无限量的“印钱”,因为印的越多,就越有可能有更多的钱被转到其他银行,造成该银行在央行的存款急剧缩水。当存款为零的时候,该行印出的钱,其他银行像都不认了,用户转不出钱。这时银行的信用就会破产。印的钱越多,面临的取现需求就越大。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第一种钱,也会信用破产。所以我们之前提的两个问题答案就很清晰了。
通过上面老王的例子,就可以知道。通过吸储,银行要不就可以得到第一种钱,比方存现金;要不就可以得到第三种钱,比方说从别的银行转账。而这些钱才是银行界认可的硬通货,也是银行能继续开展业务的基础。从资产负债表上来说,第一和第三种钱都是银行的资产,而第二种钱是银行的负债,当挤兑发生时,大家会纷纷要求银行把第二种钱转为第一种钱,银行资不抵债,只能破产。
不过,目前取现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正常情况下转账有进有出,大部分相互抵消,所以银行并不需要太多第一种和第三种钱就可以开展业务。真正对银行信贷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工具是利率和准备金率,而这两者的控制权都在央行手里。
先说利率,当央行想限制信贷,也就是银行印钱的速度,就可以提高利率。想贷款的人就变少了,反之亦然。再说准备金率,这个稍微有点复杂,我尽量用大白话讲。
银行如果想要房贷,只要找到合适的客户,往他们的帐户里面写一串数字,钱就被创造出来。如果没有人取现(这种情况在数字货币推行后就会成为现实),也没有人转账。那么银行理论上可以无节制的印钱。
为了限制银行,央行设计了用第三种钱来控制第二种钱的制度。具体原理就是,每当银行“印”一笔钱,就必须把在央行的存款按照一定比例划拨为准备金,原则上不得挪用。当银行把银行所有存款都转换为准备金时,就不能再从事贷款业务了。这个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调节准备金率就能控制银行的印钱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银行A在央行有一百万存款,准备金率是10%,这时如果银行给老王发了一笔一百万的贷款,那么银行A就要把央行存款中的十万划拨为准备金,将理论上银行放款的金额达到一千万时,全部存款都转化为储备金,银行不得不停止信贷。
如果央行想放松信贷,就可以降低准备金率。比方说降一半到5%,就可以继续放贷,直到贷款额达到两千万而停止。如果央行想彻底释放银行的“印钱”能力,就可以把利率和准备金率同时降到零,这样银行真的就可以无限量的印钱了。
美联储三月份就采取了这种极端激进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M2这几个月飙升了近20%,达到18点6万亿美元。
以上的就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金字塔架构,构成顶部的是央行和银行这么一个高端会员俱乐部。这里只流通第三种钱,央行是绝对的王者。
而广袤的底部,是银行、企业和个人,是我们普通人能感知到的部分。这里第一和第二种钱泛滥,主要是第二种钱,银行是这个领地的主宰,但是央行的可以通过一些规则来约束银行的行为,类似于古代君王管理。
前面说过,银行其实不需要的一种钱,但为了满足民间的需求,不得不去管理现金。因此,现金不仅成为民间和央行之间唯一的纽带。而且,当银行出现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民间可以通过兑换现金的方式来惩罚银行。也就是说,普通人通过向银行贷款创造第二份钱,而通过提现将第二种钱兑换,与第一种钱形成一个闭环。
不过,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这个平衡被打破了,未来将不再存在取现。按照这种说法,ATM机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银行角度看都是巨大的利好,不仅不用付出管理、维护现金的成本,也不再需要承担刚性兑付的义务,挤兑的风险永久根除,从此开展业务更加便利。
现在由于“印钱”异常容易,全球都走上了一条印钱刺激经济的老路,但效果越来越弱,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重回金本位的呼声不绝于耳。
客观来说,信用货币早期是有普惠效果的,因此大家普遍会觉得日子越来越好,但是随着这种制度被滥用,接下去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的加大,普通人可能纸面上数字增加了,但真实情况却是在变穷。
特别严重的是,住房和教育价格的猛涨,造成穷人只能呆在三四线以下城市,接受一般的教育,从而更没有上升途径。久而久之,阶层就不好,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不夸张的说,目前世界的很多问题其实都能在货币制度上找到根源。
抱歉,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事情,真相是残酷的。有句话说得好,悲观者或许能猜中方向,但只有乐观才能赢得未来。何为乐观者就是那些知道现实无情,但依然选择积极面对拥抱生活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完美的货币制度,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打好自己人生中的财富保卫战。
如果你认可我的内容,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jz/1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