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京,是怎样的存在?
每年开始,我都会写点认知论。因为,90%的南京房产媒体讲的大多废话。
认知房价,必须放在城市框架里做分析,才有“理论+实操”价值。很多文章,要么大而化之夸夸其谈,要么揪某个细节进行情绪化的选择性分析,油腔滑调的“楼市解读”。
因此,我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解读“城市与房价”的本质关系。首先,想一下,南京,在全国是怎样一个存在?
众说纷纭。
但从舆论场角度,很遗憾,南京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成为全国级网红的强二线城市。相比于上海是其后花园的杭州、“新一线”排名第一的成都、魔幻重庆、抢人抢疯的西安,连长沙的超级文和友都能“轰动全国”。南京,大概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存在。
从城市角度,最近几年,已经很少听到宁杭PK的说法,大家都默认为杭州远远抛离南京——南京的表现堪称“优秀”,而杭州可以说是“卓越”。但实际上,GDP与全国排名的增长:
年,杭州全国第8,南京第17;
年,杭州全国第9,南京第10。
也就是说,最近十年卓越发展的杭州,排名后退一名,而南京大踏步前进了7名。这与全国人民的“心理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即便在南京本地,很多人也习惯说:唉,南京真的很普通。而在杭州,城市凝聚力与自豪感相当普遍。
所以,南京到底是怎样一个城市?
这个问题不容易一下子说透。无论什么网红体质,还是城市自豪感,或经济体系,最后,归根结底,房价是老百姓喜闻乐见且真金白银的博弈,一个综合性结果性的指标。
南京房价均价相当于2倍的重庆或成都,南京人选择做重庆人成都人,毫无障碍。反之,对方想要做南京人,这是一个2倍的门槛。
那么,今天我来带你理解“房价上的南京”。这篇杀手级的文章看完,你对南京有更铜臭味的认知,这比口水更真实、更本质且更有意义。
02
南京房价第七与城市驱动模式
南京房价在全国,是怎样的存在?
我统计了一下中国的城市房价TOP20,数据综合了城市财经、中国房价行情网。在这些城市中,南京的房价均价全国第7,比GDP排名还高3位,只比广州略低,而且略超杭州。
房价是老百姓的资产底气,这让杭州、苏州的朋友感觉不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都太有钱了,怎么房价还不如南京。
然而,这就是南京,一个平时沉默但实力与底气有点藏着的城市。
年最新数据表明,南京钟山高尔夫别墅以单价13.8万/㎡位列全国第四。
万~万豪宅南京成交套,全国第6;
万~万豪宅成交64套,全国第9;
万~万豪宅成交21套,全国第7;
万以上豪宅成交8套,位居全国第四。
杭州具备优势的行业企业往往面对消费者,知名高,传播性强,像阿里、蚂蚁、网易就是自带流量;而南京的企业往往面对行业企业,在大众层面缺乏知名度,比如南瑞、华泰等,缺“大众认知度”但具备超稳定性。
南京内在的行业特点,与这个城市千百年来的沉静内敛有关。而城市框架,则与这座城市的人文、地理、行政力相关。
那么,我先从刚开通的长江5桥(江心洲长江大桥)讲起。
5桥“补”上南京的重要环形,所以很多专家、媒体迅速脑补这样一个“环线上的南京”。甚至,用内环、中环、外环来做南京的城市价值衡量,这种观念比较“肤浅”。与几年前的“南京五环图”异曲同工,当然,南京城规院的杨涛总也是“南京环线发展”的反对者。
南京,只是看起来“内中外环”结构,但实际上,南京根本不是一个环线城市。其城市价值、城市发展的线索与脉络,甚至未来结构,也与环线无关。快速环,更多是地理、交通意义,而价值、板块定位、区域发展,与环线有一毛钱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结构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环线发展模式”,如北京、上海、成都,都有一环二环三环、或者内环、中环、外环。每个“环”就是城市内部结构天然的分界线,城市价值、土地财富与房价也确实与环线息息相关。
另一种是“新城区发展模式”。如南京、深圳,以点概面,用新城区发展来做城市发展的布局,这种城市有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政策和先天发展因素。
历史上,“环”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来说,“环”是一个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结果。一般而言,地理环境上,平坦开阔,没有山、湖、江的自然阻隔,而且还有一点,这种城市的资金量很大,要不就是全省集聚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堆叠都在最核心区域,然后往外辐射发展。
先解释一下枯燥概念,城市的扩张方式有两种方式:摊大饼与新城。
(1)摊大饼方式
随着城市马太效应,人口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围绕一个中心自发的向周围扩张。比如说北京围绕紫禁城、上海围绕人民广场、南京围绕新街口等。这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扩张方式,可以称之为“自然生长”。
人口跟城市面积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引发交通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用围绕城中心的快速通道来打通外围区域。而随着城市继续向四周“生长”,就需要更大的环线来连接更外围区域。
发展到后来,甚至连地铁都有环线。环线是城市土地跟人口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比如上海,4号线环线内的上海,大家都认为是有“上海的味道”。外围的上海城区,其实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略有些千篇一律。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然往外衍生扩圆的方式与老城区有很好的联系与互动。但对城市的地理环境(平坦)、财力(举全省之力发展)、资源极为丰富(同样集全省全市之力)有要求。
你想想,南京适合“环线”发展吗?
(2)新城区方式
新城,其实是跳脱出主城的卫星城玩法的某种变通。本质就是在本城市土地范围内的卫星城,或者说城市“副中心”。
这种“副中心”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睡城(如燕郊)、有一定自主产业(如惠州)、一体化(如广州佛山)。
现在常做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定位、规划与行政资源,直接把主城一部分部门、产业、人口和安置在新城区,分流主城人口。同时配套大学城、产业园、创业园、物流园、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等等。
这种新城区有的离主城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比如南京的仙林与南京主城,就隔着20公里。在新城区成熟后,自然而然,主城跟新城区中间的走廊地带也会逐渐被带动成熟。这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过程,也是对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最高的方法。
这是“以点带面”的打法,像南京这种城市是适合的。
而且20年来,其运用非常醇熟。像20年前的仙林、河西,现在的河西南、江心洲、江北新区、仙林湖、紫东、燕子矶、汤山新城等等,都是这种概念。
综上,“环线”是市场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而“新城“是通过行政规划引导形成的。同时,这两种扩张方式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比如,环线发展的城市,在环线大格局下,也有新城区的打造;而南京这种新城区发展模式,其实每一层,也有一定的“自内而外”环线的自然生长意识。
▲蓝色虚线是上海地铁“第二环线”预留通道
比如,大体上,上海遵循环线发展模式,但每一个环线层面,像五角场、真如、张江等,又是环线上的“新城区”打造点。
如果不懂一个城市的基础发展模式,以及与自身地理、历史人文、经济产业等融合而形成的特定的发展模式,去空谈城市、谈经济、谈房价,这是很扯谈的事情。
我们从城市底层逻辑出发,这就在根本上避免了“空谈”与“扯谈”。但,南京很多房企的拿地思路是有问题的,在年,我们看到一些开发商拿了不属于自己能力域的地块,未来会出问题,只能用时间换机会。
好,接下来分析南京的特定“城市-房价”结构。
03
CBD,为什么在那里?
南京房价呢?
不急。我们先看一张有意思的数据表。这是年苏宁檀悦的报名大数据,做了统计与解析。
其中,总报名人数中,南京籍占比51.73%,而人才项里,南京占比27.68%。当然,这种数据受“苏宁檀悦”是较高价豪宅以及报名随机性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反应实际情况,但大可有明确观点:这么多年以来,南京的人口结构尤其新城区,除了本地人,其实新南京人也同样塑造了南京的城市形态,从而深层次的对南京进行了“塑形”,这种形态与城市精神气质的影响,我们以后做详细分析。
一面人文历史的古典优雅,一面现代化的积极有为,一面保守,一面张扬,南京两样都有。
特别是近两年,南京打出两张牌,一张是“世界文化之都”,这是中国第一个;一张是“科技创新”与“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众所周知,科技与教育,南京仅次于京沪,而金融,在华东区域仅次于上海。
这两张牌,对城市形态有最为本质的影响。
从年到年的城区热力图,南京城的扩张是新城区为主导、以点带面的模式。
这是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1)三面环山,一面长江;(2)南北狭长(约公里),东西狭窄(约60公里)。
很多聪明的小朋友可能又会好奇了,河西现在是CBD中心,这是为什么呢?过去是农田,现在是金融中心,这个变化太大了,早期置业河西的都赚了大钱,运气使然?现在又是江北核心区,房价涨幅最大,这与南京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不是相关?
是的,确实如此。假想一下,上个世纪90年代末,比如——只是比如,我是决策者,摊开地图,先画一个黑色线,这是铁路;在把南京的山区、长江画出来;然后,再把南京的军队军区、军用机场画出来。最后,观察南京还有大量土地的地方。
那么,南京最强CBD、新南京中心,会规划在哪里呢?
很显然,就在图中的方框处。
这是20年前。实际上,也只有这个地块满足综合的需求。有人表示反对,为什么不在南京南站、为什么不在大校场、为什么不在……
没有为什么,这是时代使然,是时间、空间、人物使然,是主观、客观的最后判定。
这也是20年后的现在,我们现在提的“拥江”战略的核心构成板块:河西新城+江北新区核心区。
现在,只要是个南京人,估计都会念叨几句:啊,我们的南京。如今是多心开敞、拥江发展的大都市发展新格局,从秦淮河迈向扬子江,这是新南京,这是南京的新未来。
老南京白眼一翻:出了明城墙,算南京吗?
年前:老城内填充补齐。老城周边建成了南湖、五塘、锁金等居住区和燕子矶、雨花等工业基地,金陵饭店、玄武饭店等是老城标杆建筑;
~年期间: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打造河西、仙林,逐步的显山露水、见城滨江;
年以后:3.0版新城区为主导,“拥江”主线,其他片区跟上。在远郊板块,很多人不屑一顾,“远得一米,这也算南京?”
“远得一比”的仙林湖,房价堪比新街口;而江北更是夸张,核心区都能4万多5万多,比主城很多地方都高。
所以啊,这是南京“非环线”发展的一个典型体现,外围房价甚至比内里的要高。很多老南京人是彻底看不懂主城这么好地段的房子,怎么卖不过以前的“乡下”地方。
如果按照环线的理论来分析,你根本没办法解释这种现象。
现在,南京人的意识里,根本就没环线的概念。只会说,哦江宁啊、仙林、江北啊。并不会提到内环、绕城还是城墙内。
南京发展,自年,就进入了新城区驱动模式。
04
四个区域的解析
二十年前,我在南京读书。教矩阵光学的老师很年轻,风华正茂,他有时跟我们感慨:等有钱了,就在月牙湖买一套房。
台下一片哄笑。因为我们觉得他买不起,是吹牛。
▲昔日富人区:仁恒梅花山庄
彼时的月牙湖,堪称南京第一富人区。二十年后的现在,月牙湖平均房价比江北核心区房价还低。
富人区的房价跌成“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真实版的南京。
20年时间,南京做了一个局。这个局里有你,有我,也有过客,还有进了中山门就茫然的南京人。
这个局里,把富人区变成“平民区”,把昔日的乡下、平民区变成了新的豪宅区、中产区。这个巨变,不是几十万几百万,而是几百亿,几千亿上万亿级的浪潮。的确,实际是城市内部财富的转移、腾挪与重新分配,你把握住了,就顺势而上,你若迟缓或思维停在明城墙内,那就被严重“稀释”。
▲一个江湾城小区的货值=一艘航母的造价
而南京目前的房价格局,大致如此,参考了新房、次新房、可比较的二手房房价。每个区域的“上限、下限”房价区间是不同的,主城最为复杂,最便宜的房子2万多,而最贵的10万一平(今朝天下)。
以下,我们在“新城区的框架”下,对各个区域做扼要分析:
(一)河西
河西经常被南京人、南京媒体有意无意的嘲讽。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如此不待见自己的“新中心”。
可见,南京人骨子里的念旧恋旧。到现在,热河南路和下关,有人歌颂与怀旧,甚至很多南京人眼里常含着泪,因为爱着老下关的深沉。
但只有河西,是永远被拿出来冷嘲热讽的。晚上回家,竟然吃不到热腾腾的宵夜,早上出门,买不到油条豆浆包子鸭血粉丝汤——这种“破地方”,亏还有不懂南京的外地人买个不停——河西房价,迟早崩盘。
这个判断,从年到年,不绝于耳。但,从看不见、看不起、看走眼到买不起,也就十多年时间。河西之崛起,其实也是必然。没有哪个城市,金融、高科技总部、服务业聚集的CBD区域,房价是低的。
▲数据为选择性新房、次新房等
“东富西贵”,确实名副其实了,不管是否喜欢。
20年前,南京人买二手自行车,一般是到堂子街,后来转到江东门。黑黢黢的地方,一帮人窃窃私语还价。然后,骑着捷安特,比现在开着大奔还有面子。这在当时校园里,绝对是“身份标签”。
从万科的二道埂子“金色家园”开始,继而仁恒、中海、万达、银城等开发商拿地河西,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河西大开发。
▲万科金色家园
年,万科金色家园首开元/㎡,南京人晕菜;
年,仁恒江湾城开盘价元,南京人又晕菜。
年,万科融创在河西再开,南京人纷涌而入。
现在的河西开玩笑是南京的“宇宙中心”,一个红灯过不去的江东路,记不得路名的奥体各种路,但也有着鳞次栉比的写字楼群,忙碌一米的金融打工人、咨询设计打工人,还有每次开盘都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要不就是国际青年中心的中华厅(南京开盘圣地)
各种河西建筑的妖娆狐媚,在空中搔首弄姿。的确,城东人是看不惯河西的,一点不含蓄。
从河西到河西南、江心洲,与长江对面的江北新区遥相呼应,长江大桥、纬三路、纬七路、长江5桥、三桥的连续贯通,“河西-江北”已经按捺不住了。
未来河西继续往南发展,教育资源逐渐均衡,未来更是“一房一价”。房价更多取决于“公共配套+产品定位”,尤其是定位,这不是表面上堆砌造概念和装标。
喜不喜欢河西不重要,但对于南京部分群体而言,入住河西的最佳机会只能是“限价”政策了。
河西人,永远在搞钱创业或买房。
(二)仙林-仙林湖
年9月,仙林湖融信G58地块楼面价达到了地王般的元/㎡,面粉贵过面包。这是上一轮房价盛宴里,仙林的“崛起”标志。
年,一位南大的老师站在仙林夕阳里发呆,南大推出来给职工的南大和园,这房价配卖元一平?
年,和园小户型房价破了6万。这个南大老师又在夕阳里发呆,这算什么事。但南大在句容的职工小区,大家已经不敢怠慢了,全都去抢了。“不能再错过下一个和园”,是南大老师的共识。
年地铁4号线开通,从金马路到仙林湖站,全都是农田。
开往农田的地铁。
是决策者、规划者脑子进水了?不要低估他们的智慧与前瞻性。
实际上,仙林经历了两个转变:
(1)从乡下、奶牛场到仙林大学城;
(2)从仙林大学城到南京的城市副中心。
以南大、南师、南邮、南财等为首的高校群入住仙林,掀开了仙林大开发的序幕。南京的西侧有金融中心布局的河西,而东侧,则是“仙林”,而且整体低密、规划、湖居、人文气息浓厚。
▲仙林(来自南京仙林)
第一次去仙林,是20年前,陪学校领导去仙林建设工地给路取名,看着茫茫大地,我看着领导的样子,就像在看一个大忽悠。
仙林,拥有全省15%的高等教育资源
你可以说仙林太远了,但确实没法说“仙林房价低”。
这是一个BUG。当然也要承认,这两年仙林的房价比较平稳,有几个因素的影响,比如燕子矶、紫东区域对其“稀释”。表现在年,仙林的新地块、新楼盘相对比较少,发声不多。而燕子矶则是此起彼伏,紫东也是“核心区、各种功能区”频出,经常占据媒体标题。
而仙林-仙林湖这种老牌“新城区”受到一定冷落。
其实从仙林到仙林湖,这是一条自然延伸发展线。仙林的第一次崛起是“大学城”,但二次崛起,其实是城市“副中心”的进化,比如苏宁仙林中心的商业综合体等,承担的不仅仅是商业,而是片区功能提升。
新进化,是仙林的必然路径。但是也不容易,有没有供应得上的大量地块是很重要的;其次,也需要仙林K12基础教育的精彩表现。
(三)从桥北到江北
先不说一堆江北新区的发展废话。什么摩天楼,什么国家级新区,什么自贸区,什么地下城,这些都是陈词滥调,嗯,简单概括就是特别牛特别厉害的一个区域。
我们先聊别的。
桥北的同学还在柳州东路拥挤。
但江北新区已经一飞惊人。某种意义上,桥北不等于江北,几年下来,大家才明白区别。有几个疑问:
(1)桥北房价才2万左右,低的才1万七八。为什么?
(2)不就几公里,为什么核心区4万多,而核心区旁的房子(哪怕次新房)才2万多3万出头?
前者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定位的问题,桥北没有土地了,也没有发展空间了,不是未来不能涨,但只是最多“跟涨”。虽然大量烟火气,大量人气,也不缺生活的味道,但的确房价与核心区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成熟,一个有强烈预期,讲真,老百姓认的其实还是更高发展空间的预期。
后者的问题,其实与“河西南6万了,而板桥房价才2万多3万,什么时候涨”一样。好吧,今天我来做个“一针见血”的解答。本质上,阳光帝景这种核心区旁的房子,本身所在地没有综合城市资源(比如大型商业中心、政务、文化中心、公园或地铁枢纽),因此,其房价需要核心区功能与产业的外溢与辐射。
我们用最简单的诠释:
华润国际房价(4万多)=高发展预期(周边炸裂的规划配置)
阳光帝景房价(2万多)=受未来核心区产业和资源的外溢、辐射
而目前呢,核心区的规划依然高大上,依然有强烈的发展预期。比如4号线、11号线枢纽,华润商业中心,超级公园,文化馆图书馆,金融中心、国际健康城等等等,而实际上,目前都还没怎么建起来,依然是一个从“0到1”的建设施工过程。
所以,0外溢与0辐射。那么,周边的阳光帝景尽管距离很近,但房价是一般。
同等认知,也适用于板块。
河西南(5/6万多)=高发展预期(目前在受河西中外溢)
板桥房价(2/3万多)=受未来河西南产业和资源的外溢、辐射
板桥什么时候房价直接窜上来,一方面取决于本身板桥新城的资源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河西南的摩天楼、各种吊炸天的规划从纸上到落地。
目前,河西南本身的商业、产业、写字楼群等都还在施工建设,所以……板桥房价相对比较平稳。
解决掉这两个问题之后,OK,我们再谈江北新区的未来。
未来?什么是未来?3年、5年、10年还是20年?官方有规划,形成一个比肩江南的“江北新主城”。
这是一个宏观上的未来。但最近,我只想说说3年、5年和10年的江北新区。估计写下来又是一片万字文,我就说结论吧。
我看好江北新区的“发展下限”,什么意思呢?就是发展得很一般,那至少也是一个承受南京外溢的江北新区,下限还可以。“发展上限”呢?我认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各个城市都在大肆扩张的时代,不管是不是国家级新区,都在不断堆叠省里的、市里的资源。
武汉、杭州、成都、西安、合肥、长沙,有哪几个二线城市甘于人后?有哪些板块区域不想发展?
何况,这些区域确实“首位度高”。这是它们的优势。可以理直气壮的发展。
而南京呢?
江北新区必须是一个打破“均衡”态的板块。这需要点运气和操盘的能力、定力。
而江北新区房价,是区域高预期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江宁比,江北是毛头小伙子,但未来发育后的前景看好。其实房价也不低了,但好在限价,这是很多南京人投资、外地人落脚南京的一个“上车区域”。
江北新区的内部鄙视链图。当然,只是玩笑,并不当真,也并不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未来江北子板块的细致划分,我接下来有详解。在我看来,核心区的部分楼盘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年,我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bq/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