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昨天是王小波逝世25周年纪念日


本文转自:都市快报

杭州王小波书店书友王利滨(江苏常熟)珍藏的《黄金时代》各个版本

王小波书店

记者潘卓盈

昨天是王小波逝世25周年纪念日。

年4月11日凌晨,45岁的王小波在北京郊外的家徒四壁的写字间里,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王小波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既熟悉、又陌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王小波是作家,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其实,王小波在自己短短45年的生命里,干过很多很多事,下过乡、读过大学、留过学、写过代码,最后成了小说家。在去世那一年,他还做了一次编剧。

说起来,王小波还是国内第一代码农。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元年,如果王小波没有坚持写作,也许他已经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大佬。王小波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课余时间,就给导师打工写程序,后来为了能更好地在电脑上写作,他和程序员外甥一起研究Windows系统。写第一套程序时,国内连最基本的编辑软件都没有,王小波硬是通过自学把它写出来了,还通过它赚了一笔钱,足以在当时的北京买一套房。

在王小波看来,“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在投身创业大潮和贫苦之间,王小波选择了诗意的世界,他被称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生前却鲜为人知。他有多部压箱底的小说,无一例外根本无法出版,第一本小说《黄金时代》在大陆出版拖了好几年的时间,最后勉强出版的册还卖不出去。

直到去世一两年后,他的小说才掀起了现象级的阅读狂潮,而他本人也被众多读者奉为精神偶像。

生前出书困难

王小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自媒体人,或者说是最早的自由职业者。为了专心写作,作为一名高学历海归,他甚至辞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举动。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出版后,虽然被多名编辑看好,但是总是在审核的时候不被通过。各出版社领导的意见惊人的统一:“小说写得精彩绝伦,但是我们不敢出!”

年,华夏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洁平读完《黄金时代》后下决心要出版,为了避免领导不通过,赵洁平专门趁着总编辑出差不在,自作主张直接出了册。

领导发现后,直接严厉批评了赵洁平,赵洁平一度生了一场大病。而所出的本书因为手续不全,只能由王小波和赵洁平两人自行销售。

于是王小波和赵洁平只能推着自行车把书捆在后座上,不停地转战于各种书摊和各种图书批发市场之间,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遗憾的是,一直到王小波去世,这些书也没卖出去多少。

死后成为偶像

年10月,李银河去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没想到机场一别即是永别。

年4月,接到王小波病逝消息的李银河马上回国。她发现王小波的额头伤痕累累,墙上甚至还有牙齿划过的痕迹,地上落了一堆墙灰,可见他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忍不住疼痛撞头而亡。

回国后,李银河发表了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她在这篇悼文里写道:“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年认识他到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王小波生前籍籍无名,可是等到他逝世后,各种生前求不来的报道却接踵而至。

年5月9日,《南方周末》拿出一整个版面,专门做了一个王小波纪念版,上面有两个巨大的标题:一个是《死得其所的人》;一个是《宛如一首美丽的歌》。还有人把整个版面复印下来,装裱在一个大大的木制相框里送给王小波的母亲。

王小波去世一个月后的5月13日,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了“时代三部曲”研讨会,每个代表手里都拿着新鲜出炉的,从广州空运而来的新书:《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年,王小波写的唯一一个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荣获阿根廷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奖。电影《东宫西宫》还入围戛纳电影节。

只是这些王小波都不知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bq/125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