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何帆科技颠覆不了人们的生活,因为技术会巨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www.hldxc.com/bdfcs/bdfcs/6787.html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36氪主办的“WISE风向大会”上,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兼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何帆发表的《预见未来十年》主题演讲。何帆指出,“我们如果想预测未来,只能看历史,如果你没有这个历史,只能看别人的历史。”所以在演讲中,他通过三个历史事件来帮助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分别是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崩溃、美国30年代大萧条,以及工业革命。

以下为何帆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预见未来十年》,但是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办法回答的,未来是没有办法预测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预测未来十年呢?我最崇拜的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他说,“我们没有办法预测长期,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 掉。”但我觉得他说的是错的,如果我们不考虑长期,在短期我们就会死掉的。尽管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是还要努力去接近未来的真相。

我想来想去,怎样才能预见未来十年呢?有一个 的经济学家叫克鲁格曼,他说经济学家只有一个样本就是历史。所以我们如果想预测未来,只能看历史,如果你没有这个历史,只能看别人的历史。

今天分享一些心得,就是我最近在密集看的三段历史时期的一些史料,这三个时期对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最有帮助。

,日本在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进入失去了的10年、失去的20年,到现在已经30年了。

第二,3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萧条,这对我们理解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变化非常有帮助。

第三,科技界最关心的,就是未来的新技术革命会是什么样的,要反过来看工业革命最早期的时间。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

先看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年日本出现股灾,90年代初期日本的房价出现腰斩,到现在房价还没有上来。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突然陷入了困境,一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变得灰头土脸。

年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的动漫大师宫崎峻推出了一部电影叫《风之谷》,《风之谷》的主题是再强大的敌人都能战胜。

到了年又推出了一部动漫电影《百变狸猫》,《百变狸猫》宣传词是什么?当个猫也不错。

十年的时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所以宏观经济对我们都有影响。

回顾这段经济,为什么日本经济会进入崩溃的十年呢?大家认为是因为广场协议,美元逼日元升值,然后日本出口不行了,日本就完蛋了。这是错的,广场协议的时候是日本主动要求日元升值的,日本要求的日元升值幅度比美国要求的都高。因为日本担心美国完全关上它的市场大门,我还不如提前把我的日元升值幅度高一些。

日本经济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在年日元升值以后,日本担心出口会受到影响,经济会停滞,所以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放出来大量的流动性。这些钱 到了什么地方?到了资本市场,到了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 出现了80年代末非常 的日本泡沫经济。

有了泡沫经济以后, 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呢?慢慢把泡沫挤掉。

可是日本当年怎么做的呢?年刚刚上任的日本央行的行长三重野康,他提高了日本的利息。如果看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其实在当时日本央行并没有必要提高利息。但是日本央行的行长有一个想法,他觉得当时日本人都疯了,违反了日本的传统美德。什么是日本的传统美德呢?勤劳致富,而不是炒房、炒股致富,所以他把利息提高了。

当戳破泡沫的时候,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的调整,日本进入资产负债表危机。资产负债表危机是说,你理论上已经资不抵债了。所以后来日本再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没有用了。企业拿到钱以后,要赶紧想着补原来的债务窟窿,企业不敢投资。民众拿到钱以后,用来补原来出现的亏空,民众不愿意消费。日本现在按揭贷款的利率是全球 的,没人愿意买房,整个情绪都变了。

日本80年代末期出现泡沫崩溃,然后90年代反复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它的政策是走走停停式的经济政策,就是一看刺激不错,就不刺激的,这是最糟糕的宏观经济。

好比我们生病了,医院去吃药,本来药吃完一个疗程才行,你没有吃完一个疗程,发现病情好转了,就停药了。可是这时候你体内的病菌还在,体内的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你还会再生病。等到第二次去的时候,服用药的剂量会更大、副作用会更大,你受不了,又逃掉了。到 你的体内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病毒,这就是日本经济出现的问题。

日本经济的经验对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你的经济不行了,不要抱怨国外的压力、国外的 ,是由于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出了问题。

美国大萧条

再看第二段历史,美国在30年代出现了大萧条,美国是怎么应对大萧条的呢?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之前美国总统是胡佛,然后罗斯福上台。大家说,之所以出现大萧条是因为胡佛,之所以能够拯救大萧条,是因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里面最成功的一条政策是解救银行危机。

在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基本上每个州都出现了银行崩溃。然后罗斯福说,不用害怕,把所有的银行账本拿出来,查银行的账本,如果这个银行经营很好,我们允许它继续营业。如果银行经营不好,就关门,这样大家就没有恐慌了。我在你们的眼皮之下把这些犯罪分子拉到菜市口枪毙了,监狱里面的其他都无罪释放。所以星期五的时候大家排队去取钱,星期一的时候又去存钱。

罗斯福的政策是他的财政班子制定的,可是他的财政班子刚刚上台,怎么制定政策呢?是他们跑到胡佛总统的财政班子,说你们有什么政策呢?胡佛的财政班子说,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方案,就在抽屉里,但是没有办法用了,不如送给你们参考一下。所以罗斯福用的是胡佛的政策,为什么罗斯福就管用,胡佛就不管用呢?关键是罗斯福创造出来一个词叫“新政”,新政带给大家信心。

新政是个大杂烩,新政里面有应对银行危机的短期政策,有想要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也有打击大企业垄断力量的一些结构性改革。而这些政策之间有一些是互相矛盾的,但是管用,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的预期非常一致。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一定要给大家一个明确的预期。

我们经常讲中国过去成功的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解是错的,我们总是觉得摸着石头过河是乱摸石头。你仔细想想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的?因为大家的预期是非常明确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过河的,我们的终点是要到河的对岸, 步我要沿着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试试看能不能过去,发现下面没有石头,你会在旁边去寻找石头。当你踩稳了一个石头,你再去寻找下一个石头,所以尽管你的道路很曲折,但目标很明确,你就是要过河。

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政策里面,尽管有很多是不完善的、不完美、互相矛盾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它要干什么。所以把每一件事情都做正确,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做一些事情,一定要给大家一个长远的稳定预期。

技术革命

再看技术进步。这是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写过的一篇文章,回顾一战之前美好的岁月。

那时候是个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是个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真正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比这个更晚是在20世纪中期,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次全球化。是不是从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黄金时代,我们就进入现代生活方式呢?不是的。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时候,整个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熟练工人的工资是没有提高,这跟我们想象的好像很不一样。如果你是最早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在19世纪上半叶你的工资是没有办法提高的。

不是说物以稀为贵吗,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想想看,如果你是 个学会操作机械纺织机的工人,在哪可以找到机械纺织机呢?在工厂。工厂是资本家的,你依附于机器,机器依附于资本家,你怎么可能跟资本家讨价还价呢?什么时候技能能为你带来福利呢?是所有的纺织厂都用了纺织机,你的技能才有更广阔的市场,但是那时候已经过去50年了。

所以我们现在处在一轮新技术革命早期,越在新技术革命的早期,一定有越多的冲击和震荡。

经常有朋友问我,未来科技会怎么颠覆我们的生活?这个问题都不用考虑,科技 颠覆不了人们的生活,因为技术会出现巨变,但人性是不变的。你想想最早的时候,爱迪生刚刚发明电灯的时候,最喜欢做的是把所有的达官贵人请到工厂,安了几千盏电灯,然后夜幕降临的时候,一千盏灯同时亮,把人都惊呆了,因为那时候是点 灯的。

现在家里面一按开关灯亮了,人们不会激动不已了。所以人类适应技术进步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现在所有欢呼雀跃的新技术,为电灯点亮而一惊一乍,到后面都会视为平常。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震荡、冲突和磨合。

你想想19世纪那是个什么年代?19世纪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红旗飘飘的年代。在19世纪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贫富分化,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最头疼的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看未来,我们的新技术革命一定会到来,如果我们看未来,中国很可能是新技术应用场景最密集、最早的那个国家。因为中国的政府非常崇拜技术进步,中国的企业家执行能力很强,中国的创业者都是每天工作25个小时。中国的消费者胆子特别大,什么新奇的科技都敢尝试,从来不害怕后面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所以很可能会比所有的国家提前进入AI社会,进入未来的科技社会。如果看工业革命的历史,在工业革命真正达到现代生活方式、新的生活场景之前,它经历了一个死亡谷。同样在到达新技术革命给我们许诺的生活场景之前,我们也可能会经历一个死亡谷。

所以每一个在新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我们需要考虑并不仅仅是怎么把电灯点亮,我们要考虑的是电灯点亮到电变成电力公司过程中,会出现的很多变化。这个变化里面,在未来两年一定会看到的场景就是会有很多企业死掉,会有很多行业死掉,给我们判断未来带来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看那些死掉的企业,会觉得越来越悲观,但是在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会出现很多新的物种。

所以考虑你的企业是不是新技术、未来的场景是什么,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变化的过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aliyuereneilu.com/rgbq/12025.html


当前时间: